如何应对全球范围内的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保证供应链畅通,已成为航运业共同面临的紧迫课题。
“2025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下称“论坛”)10月19日至21日在上海北外滩世界会客厅举行,其间将发布50余项行业成果,创历届之最。19日举行的论坛开幕式共发布了30项最新行业成果,参与论坛的多方嘉宾就如何保证全球物流供应链稳定建言献策。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秘书长张婕姝教授表示,贸易争端导致的关税波动造成了运力供需失衡,产业链向近岸、友岸转移则推动了航运的区域化发展。
上海市国际货运代理协会副会长陈峥表示,为应对贸易区域化的趋势,中国企业在海外仓建设方面投入激增,而十多年前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大量物流企业、货代企业提前开启了全球化布局,为整个航运市场更好承接全球需求打下了一定基础。
“我们需要通过支持多式联运,以构建更具韧性的物流网络,这需要包括土耳其和中国两国在内所有利益相关方紧密合作。”土耳其交通和基础设施部副部长恩维尔·伊斯库尔特在发言中表示。
贸易区域化趋势明显
论坛以“协作共促全球航运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专注于可持续航空和全球航运的实际合作,致力于汇聚众智、凝聚共识,推动全球航运业创新转型,迈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新未来。
在19日下午举行的“世界经贸潮汐涌动,全球航运破浪前行”分论坛上,张婕姝表示,当前国际航运业处于巨大的变化中,复杂的经贸、产业变化与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交织,给航运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比如,全球经济低速增长与通胀压力抑制了消费需求,贸易争端导致的关税波动造成了运力供需失衡,产业链向近岸、友岸转移则推动了航运的区域化发展,地缘政治冲突还引发了航线的重大调整,绿色转型要求又带来了更大的成本压力。
她举例说,始于2023年11月的“红海危机”导致苏伊士运河航线中断,船舶绕行好望角使“吨公里”指标(运送吨数与运输距离的乘积)创历史新高,“这种新高不是航运供需基本要素引起的,而是地缘政治导致绕航引起的,对整个航运业的韧性形成了非常重大的考验”。
陈峥从实践层面补充称,当前跨洲长距离运输量下降约2%,区域内航运需求却增长6%,贸易区域化趋势明显。为应对这一变化,中国企业在海外仓建设方面投入激增,当前较2020年之前增长三倍,同时半成品贸易和海外建厂加速推进,倒逼更多物流企业强化海外布局。十多年前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大量物流企业、货代企业提前开启了全球化布局,这为整个航运市场更好承接客户需求打下了一定基础。
多式联运保证供应链稳定
海运、铁路和航空货运组成的多式联运,已成保障关键物资运输和全球供应链稳定的核心策略。
恩维尔·伊斯库尔特表示,作为中间走廊的关键组成部分,土耳其凭借其互联互通的公路、铁路和海运网络,成为中国到欧洲的运输战略枢纽。中间走廊既加强了生产与消费中心间的互动,同时也提升了全球供应链应对危机的韧性。
“中国与欧洲之间的常态化货运班列已经从土耳其经过,现在我们正在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实现首阶段每年开行1000列直达班列的目标。”恩维尔·伊斯库尔特进一步指出,未来一段时间内,土耳其将会重点关注三大领域,一是基础设施数字化与智能交通,二是可持续与绿色交通,提高行业韧性与合作。
上海浦东机场作为全球货运量排名第二的世界级航空枢纽,也在发挥作用。上海机场物流常务副总经理唐颖昭介绍,在打造多式联运各个复合业态的设施方面,上海机场做了非常多的投入,目前已经可以实现空—空中转、空—地中转、空—海中转、空—铁中转等多种复合联运模式。
论坛开幕式上,上海机场就《打造“沪来沪往·适易中转”国际航空枢纽品牌》进行了成果发布,聚焦“产品+服务+效率”综合转型升级,形成“三客三货”六大产品和“四适四易”八大服务,实现“国内+国际”“空空+空地”“浦东+虹桥”“客运+货运”全业务类型、全服务链条中转能级提升,持续提升旅客体验度、舒适度、满意度,全力打造世界级全方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
中国东航则进行了《打造寰宇航空走廊》的成果发布,2024年以来,东航新开23条中远程国际航线,通达共建“一带一路”国家21个、通航点36个,800架客机的腹舱也弥补了货机通航点的不足,通过客货联动维护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和出口通道的安全畅通。
当前航运、空运业面临共同的全球性挑战,还包括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全球航运、空运共同制造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6%左右。如何采取联合的措施,通过多边合作,开发全球共同的基础和框架,对于可持续发展航运和空运来说都至关重要。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万敏在论坛上提出三点倡议:一是共商规则,营造更为公平高效的绿色监管环境。推动实施全球航行区域一致的IMO净零排放框架,避免区域规则碎片化,推动碳排放核算、碳足迹认证等标准国际互认。
二是共享资源,打造韧性可持续的绿色供应链体系。建议各国政府、能源企业、港口企业、航运公司以及金融业等共同构建绿色燃料供应链,加大对绿氢、绿氨、绿甲、绿电等清洁能源的基础设施投资,加快规模化应用。
三是共促创新,培育数智融合的绿色发展新模式。推动区块链、人工智能技术等新技术在绿色燃料溯源、船舶能效优化、航线优化调度等方面的应用,从而构建“政策—技术—应用”协同的转型生态,降低转型成本,提升全球航运业绿色发展的效率。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如何发力
面对全球经贸格局的深刻变革,上海正加速从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建成”向“全面建成”迈进。
张婕姝提出,在从“基本建成”向“全面建成”迈进的关键阶段,上海应在几方面重点发力。首先是提升枢纽能级,“上海港已连续15年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集装箱港口,连续14年是全球联通度最高的港口”,但下一步仍有很多工作可做,最主要的就是提质增效,包括在发展水水中转、江海直达和海铁联运的同时,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其次是要完善航运服务生态,“航运中心更重要的是服务能力”,为此上海要集聚大量航运服务要素及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培育跨国物流和信息服务商,补齐保险、仲裁等高端服务短板。另外,要把握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三化”机遇,力争在新技术应用标准制定上实现“弯道超车”,“迈向‘全面建成’的过程中,话语权是很重要的,为此参与各项国际规则的制定,甚至主动提出各种公约或者规则非常重要”。
Veson Nautical(海事数据和货运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大中华区总经理王翔认为,绿色转型正深刻影响船舶估值与供应链成本结构。大型船东需要凭借资本和资源优势,同步推进技术路线升级或管理能力提升,中小船东则更倾向于选择为未来改装预留空间的船舶设计方案,同时加强碳配额管理、合同谈判等合规能力建设。绿色低碳已从“选择题”变为“必答题”,如果继续观望而不付诸行动,将面临被市场边缘化的风险,这也给全球供应链的稳定运行带来新的挑战。
建设银行上海全球金融服务中心总经理吴皓从金融视角阐述了助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创新路径。他表示,在贸易结算领域,将依托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跨境支付“秒级到账”,并充分发挥上海作为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总部的优势,借助全球33家人民币清算行网络,为船东、货代等航运主体提供贸易支付便利。上海独特的自由贸易账户体系还可为境内外市场提供支付结算和风险对冲服务。
在贸易融资方面,吴皓提出,随着联合国相关规章制度的完善,多式联运提单、铁路运单等货运单据将可作为合格抵质押品,推动信用证贴现等金融产品创新。同时,航运业正加速推进数智化转型,实现电子提单全球无时差流转。此外,船舶融资需要权威估值数据支撑,绿色金融则需从传统领域向“可持续金融”“可转化金融”拓展,以更具韧性、灵活性和创新性的金融服务支撑航运生态圈建设。
在“最大确定性就是不确定性”的当下,上海乃至中国的航运业加强国际规则话语权,促进贸易、金融、科创与航运中心建设协同发力,对于构建安全高效的供应链体系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