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李晖北京报道
香港金融管理局(以下简称“香港金管局”)与香港数码港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香港数码港”)近期联合公布第二期生成式AI沙盒(GenA.I.沙盒)参与者名单。
中银香港、富邦香港、蚂蚁银行等20家银行和蚂蚁数科、阿里云、香港科技大学等14家技术合作伙伴的27个案例入选。
《中国经营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首批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沙盒参与方的试行成果和对香港数码港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的应用成效,将在今年12月对外发布。
入“盒”数量大增科技公司批量进场
据了解,相比第一期沙盒,第二期沙盒除聚焦银行业风险管理、反诈骗及客户体验创新,特别新增“GenA.I.协创实验室”模块,针对“深度伪造诈骗”设立测试方向,重点探索如何“以AI对抗AI”,例如运用AI对AI生成内容进行自动化治理监测,以更具规模的方式提升系统准确度和一致性。
具体来看,第二期沙盒计划的20家参与银行为:蚂蚁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交通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东亚银行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亚洲)股份有限公司、集友银行有限公司、招商永隆银行有限公司、大新银行有限公司、富邦银行(香港)有限公司、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理慧银行有限公司、南洋商业银行有限公司、Natixis、PAOBankLimited、大众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上海商业银行有限公司、渣打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大生银行有限公司。
14家技术供应商为:AIFT、阿里云、蚂蚁数字科技、中国移动香港、华钦科技、闻歌国际、 Dyna.Al、安永、四方精创、香港科技大学、iMBrace、壹账通金融科技、瑞莱智慧、VoteeAl。
香港金管局副总裁阮国恒表示:“第二期生成式AI沙盒为实现更安全、更稳健的AI应用迈出重要一步。不同类型银行的参与,充分反映了AI带来的转型潜力。”
据香港金管局披露,评审过程中,所有建议方案均按创新水平、技术的复杂程度及其对业界的潜在价值来排序。
生成式人工智能沙盒是去年8月由香港金管局与香港数码港公布推出,旨在协助银行在风险可控的框架内测试各种GenA.I.的创新案例,并提供所需的技术支持和针对性的监管意见。
去年12月19日,首批生成式人工智能沙盒参与者名单公布:在40多个建议方案中,来自10家银行和4家技术合作伙伴的15个用例入围,彼时4家技术公司包括燃希、百度、阿里云、四方精创。相比之下,第二批的银行方和科技公司数量均大幅增加。
香港金融科技行业协会会长李国樑向记者表示:当前香港大部分行业都面临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在未来数字化的交易过程中,甚至有AI参与的交易中,传统的工具都会面临新的数字挑战。银行则处于创新与合规的交汇处,在提供创新金融服务的同时,也需要确保所有活动都符合监管要求。
聚焦三大场景9大业务方向
此次27个入选第二期沙盒计划的方案,应用场景涉及风险管理、反诈骗措施、客户体验三大类,具体包括多代理AI信贷组合管理、智能贸易融资办理、市场风险监察及预警、强化人脸认证防伪验证、跨界别多领域诈骗侦测、AI生成投资见解、客户服务AI语音机器人、多渠道客户关系管理和无障碍服务AI工具等方向。
记者从蚂蚁数科方面了解到,在针对“客户体验”的场景中,富邦银行(香港)将联合阿里云、蚂蚁数科及微投智控等共同探索一款AI助理,打造手机银行创新体验。该方案提供直观的对话界面,AI可根据用户财务习惯和需求提供及时建议,在提升金融服务可及性的同时,助力推动金融普惠。同时,AI助理内置智能风控与自适应安全管控机制,可加强诈骗防护,有效降低财务损失。
记者注意到,此前,蚂蚁数科曾支持上海银行上线AI手机银行,打造“对话即服务”,实现业务办理转化率提升10%。
反欺诈措施也是生成式AI沙盒的重要场景,金融壹账通相关负责人透露,公司涉及此次入选沙盒项目的是与平安集团旗下PAObank(香港数字银行)联合打造的“反欺诈策略平台(Anti-Fraud Strategy Platform)”。该平台可对AI伪造图像进行深度剖析,精准识别换脸、伪造视频等复杂攻击。在国内,该技术已服务于多家金融机构,累计调用量超9000万次,成功拦截黑产攻击2万余起。
据披露,沙盒参与者将于今年年底陆续开始登陆数码港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的专属平台,预计于2026年年初开始技术测试。香港金管局将继续以该沙盒为核心,推动金融业界负责任地应用AI技术。
香港数码港方面此前向记者透露:超算中心定位于香港人工智能生态圈的核心引擎,提升香港在不同科研及应用领域的研发能力,同时吸引海内外初创企业及科研人才来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