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辉信息被罚,实控人戴福昊遭重击:一场持续四年的财务造假终被清算。
就在最近,同辉佳视(北京)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同辉信息”)及相关责任人正式收到北京证监局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根据公告内容,公司在2018年至2021年期间,通过虚构业务合同、提前或延后确认收入等方式,连续四年虚增营收与利润。具体来看,四年间分别虚增营业收入2017.3万元、961.7万元、1497.61万元和1806.53万元,对应虚增利润也高达上千万。这些数据直接导致其年度报告及公开发行股票说明书存在严重虚假记载。
此次处罚力度不可谓不重:公司被处以900万元罚款;实控人兼董事长戴福昊个人被罚1150万元,并被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另一实控人崔振英被罚700万元,禁入7年;财务总监姬海燕及其他董事高管也均被处以数百万元罚款。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戴福昊和崔振英在听证中提出“情节轻微”“积极配合整改”等申辩理由,但监管方认定其组织、指使造假行为性质恶劣,持续时间长,不予从轻处理。
财务造假不是“过去式”
说实话,看到这个结果我并不意外。近年来监管对信息披露违法的打击越来越精准且严厉,尤其是对“退市不免责”“追责到底”的态度愈发明确。就在同辉信息被处罚前几天,还有多家已退市企业被接连立案,说明一个问题——上市期间的问题,哪怕公司已经不在资本市场挂牌,也逃不过追责。
而同辉信息的案例更典型:它不是突然暴雷,而是系统性、长期性的财务粉饰。四年连贯造假,涉及子公司配合走账、资金闭环操作,显然不是个别员工所为,而是管理层自上而下的合谋。这种情况下,实控人想以“未参与全过程”来推责,显然站不住脚。监管层顶住申辩压力坚持重罚,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谁主导了违规,谁就得付出代价。
市场反应冷静背后有隐忧
目前公司公告称经营正常,且本次违规未触及北交所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标准,股价波动也相对有限。但从长远看,信任一旦受损,修复不易。虽然眼下还有战投方南天数金的支持,但治理结构能否真正改善,仍需观察。毕竟,一个曾系统性造假的企业,若核心团队不变、机制不改,投资者很难重建信心。
我对这家公司保持谨慎。即便业务还在运转,但合规文化的缺失比财务损失更致命。对于市场而言,这起案件再次提醒我们:别迷信表面增长,穿透财报背后的逻辑,才是投资真正的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