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成长股,其实充满了各种主观臆断色彩,如果仅从事后的结果来看,许多大家印象中寄予厚望的增长型股票,经常最终被证伪,白享受了一场高估值盛宴,并没有成为真正的成长股。
反倒一些从来没被市场认定为成长股的东东,最后却以实际表现证明了自己,拥有着不错的成长属性。
例如,贵州茅台就是其中的典范。虽然当下许多以屁股来决定脑袋的人,经常会说茅台曾经是一只高成长股,那个时候投资才是有价值的,而现阶段茅台早已度过了成长期,成为了一只不折不扣的老登股,已没有什么太大看点。

但是,真正对股市的过往历史有一点了解的人,一定会知道从2001年上市开始,茅台其实就从来没被市场打上过成长股的标签,它一直都是一只公认的老登股,压根就没有过一丝丝改变。
只不过其后来的表现一次次超出市场预期,以至于现在的人们刷新了认知,认为在过往的历史时期,茅台曾经是只高成长股。而并不去考证,在曾经的历史时期,市场其实和今天一样,一直把它当作老登股在看待。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茅台的上市时间是2001年8月27日,当时的发行价格为31.39元/每股,市值约78.48亿,对应PE值为23.93倍。

如果以现在的标准看,这个发行PE值似乎也并不低,但是要知道那个年代正好处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期,整个市场的估值要比现在高出一大截。例如2001年8月27日,茅台上市首日上证指数的PE值为46.82倍,放在今天是难以想象的。
也就是说,茅台的上市发行价格要明显低于当时的市场平均水平,并没有受到投资者的另眼相看。这和后来上市即受到热捧,被认为属于成长性消费股的良品铺子、海底捞等相比,完全就不是一个待遇。
可是谁也想不到,它在接下来的二十年时间里,竟然可以创造出年化30%的超级成长神话。
那么为什么当时大家看不到茅台未来的成长性呢?答案就在于1998-2004年白酒行业正好处于一个整合下行期。
从1979-1998年,受益于改革开放大潮,白酒行业迎来建国后的第一个高速发展期,上世纪80年代甚至一度出现过“当县长、办酒厂”的热潮,导致全国白酒产量迅速从143.74万吨,上升至801.3万吨。
但是酒这个东西,不比其他饮品,会受到人的酒量上限限制,并不是说只要有钱了,喝1斤的酒量就可以变成2斤,所以在一蜂窝酿酒之后,白酒行业开始陷入产能过剩的窘境。特别是90年代,外来的啤酒、红酒开始大量进入内地市场,受到当时年轻人的喜爱,也对传统的白酒市场形成了较大的冲击。
于是从1998年开始,白酒行业每况愈下,持续低迷了6年之久,到2004年全国白酒产量萎缩至311万吨,累计下降了61.19%。前景似乎一片灰暗,颇有一种夕阳产业的感觉。
而茅台上市的2001年,恰好正处于这个下行周期之内,因此也就无法被市场高看一眼了。

熬呀熬,好不容易熬到了2005年,白酒行业终于迎来了新的上升周期,可是股市又恰好遇上了开天辟地以来的最大牛市。茅台虽然也跟着迅速飞升,但是由于盘子相对较大,和那两年动辄几十倍涨幅的券商、有色相比,实属弱爆的存在,所以也没有人觉得它是成长股,顶多属于跟涨的蓝筹股罢了。
这种认知状况一直持续到2012年,因为限制三公消费+塑化剂风波,白酒行业遭遇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个低谷期,自然更没有人把茅台当作成长股看待。
等到市场真正开始重视茅台,并将其捧上神坛,其实是2016年之后的事情。但是这个时候,茅台体量经多年的累积,已经达到巨无霸阶段,无论数据多好看,也没人会视之为成长股。只能哀叹自己为何没能在它的成长期去介入。
然而,殊不知在市场的认知里,茅台自上市以来就没有过所谓的“成长期”,它一开始就是大家不太喜欢的老登股。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