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0-15 16:08:21 东方财富Android版 发布于 湖南
转发
发表于 2025-10-15 15:50:20
来源:中国经营报

  “DRAM 内存、NAND 闪存、固态硬盘(SSD)、机械硬盘(HDD)四大核心存储品类同时陷入‘缺货+涨价’循环,这种情况在我三十余年的存储行业生涯中从未出现过 ,要知道就在两年前,我们还在为过剩的库存发愁。”存储模组大厂威刚科技董事长陈立白在近日的发言,既点出当前市场的极端性,也揭开了存储行业从“过剩寒冬” 到 “缺货牛市”的剧烈转折。

  随着人工智能爆发式增长,全球云服务供应商(CSP)开启“囤货模式”,存储行业迅速从“过剩寒冬”跳入“缺货牛市”。《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多家云服务供应商为应对AI技术发展带来的数据存储和处理需求激增,纷纷加大了对DRAM内存、NAND闪存、固态硬盘以及机械硬盘等存储产品的采购量。这种大规模的抢购行为,直接导致了全球存储市场供应链的紧张,进而引发了缺货和涨价的现象。据业内人士分析,这一趋势在短期内难以得到缓解,存储市场或将持续面临供应压力。

  缺货蔓延

  在位于深圳华强北的存储产品交易市场,从事存储贸易多年的商户李军最近每天都要面对数十个“无货可发”的咨询。“对比2022年的‘甩卖潮’,现在的市场简直像换了个赛道。以前只是DDR4内存偶尔断供,现在连最基础的1TB SATA接口SSD 都要提前两周预订,价格比三个月前涨了近30%,要知道在2023年同期,这款SSD 还在搞‘买一送一’的促销。”

  回溯2019—2023年,存储市场曾经历长达五年的严重过剩周期。彼时,三星、SK 海力士、美光等上游晶圆厂为抢占市场份额,密集启动扩产计划:三星在韩国平泽投建全球最大DRAM产线,SK海力士加码中国无锡NAND工厂,美光则将2021年资本开支提升至120亿美元,全球DRAM产能年均增速达18%,NAND闪存产能增速更突破20%。

  产能激增叠加消费电子需求疲软,市场迅速陷入“供过于求”的泥潭。2022年,DDR4 8GB内存模组价格从年初的120元跌至年末的45元,跌幅达62.5%;1TB消费级SSD价格从1200元跌至380元,跌幅超68%;机械硬盘虽跌幅较小,但4TB 企业级HDD价格也从1200元降至800元,且库存周转天数高达120天,远超正常的60天水平。

  为应对过剩,存储企业不得不采取激进的“去库存”策略:美光2023年裁员 10%,关闭位于日本的两条老旧DRAM产线;铠侠与西部数据暂停联合建设的3D NAND新产线,将产能利用率从90%降至65%;威刚、金士顿等模组厂更是通过“以价换量”维持运营;部分中小企业因亏损直接退出市场。

  而如今,李军指着柜台里仅剩的几款存储产品无奈地说,“某品牌4TB企业级HDD,一周前报价还是850元,一周后直接涨到980元,更夸张的是经销商明确说下批货什么时候到不确定。”

  这种缺货态势并非中国市场独有。根据Digtimes的报道,尽管国庆中秋假期期间供应渠道商和采购方均休假,但市场对存储器的询价需求依然旺盛,导致现货市场价格迅速上涨。在过去一周内,DDR4 DRAM的价格涨幅已超过12%,而DDR5 16GB的现货价格也上涨了8.5%。诸如威刚、十铨、宇瞻等多家业内存储模组制造商注意到市场价格的强劲上涨趋势,因此决定暂时停止报价,待长假结束后,市场涨价趋势更加明朗时再行确定价格。

  而这种情况将会愈演愈烈,TrendForce集邦咨询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预估2025年第四季度一般型DRAM价格将较上一季度增长8%至13%,若把HBM(高带宽内存)也计算在内,增长幅度将达到13%至18%;预估第四季度NAND Flash各类产品合约价将全面上涨,平均涨幅达5%至10%。

  第三方机构CFM闪存市场认为,在上游资源控货驱动下,面对需求端频繁询单问价,存储厂商普遍并不急于接单而严格控制出货节奏。目前供应端的态度仍然是影响整个存储市场的主要因素,若未来资源端仍持续处于趋紧状态,供需天平加速向卖方倾斜,存储厂商囤货惜售的情绪将更加强烈,那么后续存储成品端的价格也将延续上涨趋势。

  慧荣科技总经理苟嘉章日前直言:“明年存储还会大缺货,劝大家早做准备,尤其是NAND缺货是肯定的。”

  AI 需求颠覆行业供需

  “这次缺货的核心驱动力,是全球超大规模云服务供应商的爆发式采购,而背后的推手正是AI技术的快速迭代。如果没有2019—2023年的过剩周期,行业或许能更快响应这次需求,但此前的亏损让厂商不敢轻易扩产。”陈立白进一步解释,随着 ChatGPT、文心一言等大模型不断升级,云厂商需要构建更庞大的数据中心来支撑模型训练与推理,而AI服务器对存储的需求远超传统服务器,这种需求爆发恰好撞上了行业“产能收缩期”。

  摩根士丹利的研究报告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导致了存储市场供需关系的失衡现象进一步加剧。预计至2027年,全球存储市场的规模将接近3000亿美元。与以往主要依赖于消费端需求的3至4年周期性波动不同,当前的市场增长主要由企业级人工智能相关的资本支出所驱动,预计这一繁荣趋势至少将持续至2026年第二季度。

  TrendForce集邦咨询发布CSP资本支出最新调查报告。报告显示,随着AI Server需求快速扩张,预估将带动2025年Google(谷歌)、AWS(亚马逊云科技)、Meta、Microsoft(微软)、Oracle(甲骨文)和Tencent(腾讯)、Alibaba(阿里巴巴)、Baidu(百度)等八大CSP的合计资本支出突破4200亿美元,约为2023年与2024年资本支出相加的水平,年增幅更高达61%。

  不仅是云厂商,AI 大模型企业的需求同样不可忽视,其崛起速度恰好填补了消费电子需求疲软后的市场空白。其中OpenAI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签署意向书,邀请三星和SK海力士参与数据中心建设。英伟达、甲骨文等AI算力巨头也参与其中。三星和SK海力士分别发布公告称,随着“星际之门”项目在全球扩张,OpenAI的总体需求可能达到每月90万片晶圆。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上述两家韩企的DRAM产能合计约每月70万片,若90万片目标达成,意味着产能提升近30%。

  “CSP和AI企业的‘抢货’行为,直接打乱了存储行业的产能规划,而这种打乱之所以引发如此严重的缺货,根源在于此前五年的过剩周期让厂商失去了扩产勇气。” 半导体行业分析师王志伟指出,2019—2023 年,全球存储厂商累计亏损超300亿美元,美光、铠侠等企业甚至出现年度净亏损,这导致2024年行业资本开支同比下降 12%,多数厂商选择“修复利润”而非“扩张产能”。

  王志伟表示:“过去存储厂商会根据历史需求数据制定产能计划,而AI带来的需求增长是‘非线性的’——2024 年全球 AI 相关存储需求还仅占总需求的 15%,2025 年已飙升至35%,厂商根本来不及调整产能结构,毕竟从规划产线到实际投产,至少需要18—24个月。”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