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炒股这个事,说起来复杂得能出一堆教科书,但它的核心动作,本质上只有两个:买和卖。
说简单其实也很简单,你真正要等的,也就是两个时间点:
等一个足够便宜的价格,然后买入。
等一个足够疯狂的价格,然后卖出。
就这么简单。简单到像一句正确的废话。
但就是这么两句废话,90%以上的人却做不到,包括曾经的我。为什么?
因为你面对的最大敌人,不是市场,不是庄家,是你身体里那个嗷嗷待哺、渴求即时满足的原始大脑。
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里描述的系统1,它快速、情绪化、渴望行动。它最讨厌的就是两个字——“等待”。在它看来,等待意味着错过,意味着无能,意味着在别人狂欢时的孤独。
当你看到股价开始拉升,K线图红彤彤一片,身边所有人都好像在赚钱时,你的系统1会拉响最高级别的警报。它会用“踏空”的恐惧感疯狂地攻击你,那种感觉,比亏钱还要难受十倍。它会在你脑子里尖叫:“别等了!再等就来不及了!快上车!”
你就像被催眠了一样,手指不由自主地点下了“买入”。
结果呢?你买在了一个山腰上,甚至山顶上。随后市场稍微一回调,你就被套住了。所有的宏伟蓝图,瞬间变成了“回本就行”的卑微愿望。
绝大多数的亏损,都不是在暴跌中发生的,而是在你“等不及”的追高时,就已经注定了。
这就能解释很多现象了。
为什么巴菲特总说“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因为他是在用他的系统2(那个缓慢、理性、有耐心的系统)在操作。他清楚地知道,市场的情绪周期就像钟摆,永远在“过度悲观”和“过度乐观”之间摆动。他要做的,只是等在两个极端点,然后扣动扳机。
为什么你明明知道该低买高卖,却总是做反?因为你的系统1,那个占了90%决策权重的“大老板”,它被市场的情绪裹挟了。它把“大家都在买”等同于“安全”,把“价格在涨”等同于“正确”。它用“行动”来缓解自己的“焦虑”,至于这个行动是否正确,它不在乎。
你不是看不懂道理,你是控不住场子。你就像一个只有10%股份的小股东,虽然知道长期战略,但公司每天的运营,都被那个占了90%股份、凭本能行事的“冲动大老板”把持着。
那怎么办?靠意志力死扛吗?没用的。你那点理性的意志力,在排山倒海的市场情绪和自身原始本能面前,几下就被消耗光了。
诀窍就在于,别硬抗,要用策略。
1. 用规则,代替情绪。
在你冷静的时候,用你的系统2,给你那个“冲动大老板”定下死规矩。比如:“这只股票,市盈率低于XX倍我才买。”“大盘指数跌穿XX点,我才开始分批建仓。” 把“等待”这个抽象的概念,变成一条条具体的、冷冰冰的数字防线。当市场再次喧嚣时,你要做的不是纠结,而是执行既定规则。
2. 把“等待”变成“主动的守候”。
高手的“等”,不是无所事事的干耗。而是像草原上的狮子,大部分时间在休息、观察,保存体力。它在等待那个命中率最高的出击时刻。你的“等待”时间,应该用来深入研究公司、理解行业、跟踪基本面。当机会来临时,你才能像狮子一样,精准而致命地扑出去。
3. 理解“机会成本”的真相。
很多人觉得空仓等待是浪费机会,是“成本”。这是最大的认知误区。在股市里,真正的成本不是你错过了什么,而是你本金的永久性损失。 错过一次机会,你毫无损失,机会未来还会有。但一次致命的套牢,可能会让你失去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翻身的能力。
这个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反本能”的修行。
你不是在战胜市场,你是在驯化你内心那个浮躁、贪婪、又胆小怕事的自己。真正的收益,不是来自你频繁操作的小聪明,而是来自你像石头一样等待的大智慧。
所以,如果你真想在这个市场里活下去并且赚到钱,今晚就开始。但记住,把你的交易规则写在纸上,定得死死的。然后,重复,耐心地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