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报中证网讯(记者张鹏飞)在全球能源转型向纵深推进、长时储能成为可再生能源消纳关键支撑的背景下,钒液流电池因安全性高、寿命长、循环次数多且绿色环保等优势,被视为储能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但电解液成本高企、温度适应性差、容量提升困难三大行业痛点,长期制约着钒液流储能产业的规模化落地。记者近日获悉,永泰能源子公司新加坡Vnergy凭借全球首创的固体增容材料,成功推出颠覆性解决方案,有望为产业突破瓶颈注入强劲动力。
加速技术产业化进程
钒电解液在储能项目成本中占比近半,是制约项目经济性的“关键壁垒”。Vnergy研发的第一代正极固体增容材料,率先实现成本突破——1公斤该材料可直接替换1.45升传统钒电解液,且替换同等容量时,成本仅为传统电解液的40%至60%。值得关注的是,Vnergy与国内短流程电解液企业联合打造“材料+电解液”组合方案后,在第一代材料降本基础上,可将综合成本进一步降低40%以上,从根本上重塑钒液流储能的成本结构。
性能提升方面,传统钒液流电池系统仅能在10℃-40℃区间稳定运行,高温失效问题使其在热带地区及工业场景应用受限。依托固体增容材料优异的热稳定性,Vnergy将电池工作温度范围拓宽至5℃-70℃,无需额外配置温控设备即可适应复杂气候与工况,大幅降低系统运维成本,显著拓宽了钒液流电池的应用场景。
兼容性则为技术快速落地奠定基础。该固体增容材料可无缝接入市面上所有钒液流电池系统,企业无需对现有电堆及设备进行改造,仅通过简单替换电解液相关组分,即可实现容量升级与成本优化,为行业提供了“零改造门槛”的升级路径,加速了技术产业化进程。
据悉,Vnergy第一代正极固体增容材料已完成50W、500W系统全流程测试,用于5kW系统的产品已进入生产阶段,两项核心专利申请正在推进。更具前瞻性的是,第二代正极有机基增容材料已研发成功,1公斤材料可替换3.7升传统电解液,容量性能较第一代实现翻倍;负极增容材料也已启动实验室测试,计划2027年底实现负极钒用量降低50%的目标,持续刷新行业技术高度。
产业化落地同步提速。Vnergy已在西南地区选定优质化工企业作为中试基地,开展百公斤级试生产与千瓦级电堆测试,中试阶段将输出完整工艺包,为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同时,公司正与核心原料生产商洽谈共建生产线,从源头控制成本,构建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
新型储能迎爆发期钒液流赛道潜力凸显
近期政策密集出台为钒液流储能产业注入强心剂。9月12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到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
方案同时明确“推动液流电池储能进一步商业化发展”。市场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新增液流电池并网项目同比增长超十倍,其中钒液流电池占比高达96.67%;全球钒液流电池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将突破20亿美元,行业正迎来爆发式增长窗口期。
面对广阔市场机遇,Vnergy并未止步于单一产品。记者了解到,Vnergy已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签署合作协议,联合打造多元化先进储能研发中心,将研发方向拓展至无钒电解液、储能与制氢集成、高能量、低成本金属空气燃料电池等前沿领域。同时,公司计划在国内成立全资子公司、注册品牌,构建独立的生产与销售体系,加速技术成果转化。
作为Vnergy的控股股东,永泰能源凭借自身优质钒矿资源、专业高效的研发团队及已构建的钒液流电池全产业链布局优势,正通过这一国际化储能科技平台深度参与全球能源转型。业内人士指出,随着Vnergy技术的持续落地与迭代,永泰能源有望在长时储能领域实现从“破局者”到“引领者”的跨越,为我国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