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9-10 04:20:26 东方财富Android版 发布于 陕西
转发
发表于 2025-09-09 21:57:26 发布于 北京

车企近年来最大IPO,要来了!

年入2700亿,销量超260万辆,出口超114万辆......难以想象,这样的超级汽车巨头居然还未上市。

中国股市今年热闹非凡,谁都想成为二级市场上最耀眼的那颗星,毫无疑问这家车企一旦登陆资本市场,必将绽放万丈光芒。

喜大普奔的是,苦等21年,奇瑞终于要上市了!

是的,国内唯一没有上市的自主品牌奇瑞汽车前不久刚刚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

这意味着什么,港股最大的车企IPO要来了!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奇瑞汽车就像故事里主角一样,历经风雨,迎来自己的光辉时刻。

去年中国汽车整车出口641万辆,奇瑞一家就贡献了近五分之一的销量,今年奇瑞的汽车出口量有望突破120万辆。

值得一提的是,奇瑞已经连续22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也是中国首个累计出口突破500万辆的自主品牌车企。


可以想象,一家伟大的企业,在资本的助力下,必将成为中国汽车自主品牌驰骋全球的代表。

01

港交所最大的车企IPO,要来了!

近日,港交所上市委员会的一纸聆讯通过公告,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奇瑞”)21年的上市征程划下关键逗号,若成功上市,奇瑞汽车将成为今年港股最大的车企IPO。


大家不清楚的是,这是年入2700亿、销量超260万辆的超级汽车巨头,在经历六次折戟后,第七次冲击资本市场终于迎来实质性突破。

相反,很多造车新势力,至今都没有盈利,却市值数百亿,甚至上千亿了。为什么奇瑞上市会这么慢呢?这其中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曲折?

早在2004年,安徽省政府便推动奇瑞上市,集团内部也积极开展股份制改革,彼时奇瑞都踏上上市征程了,然而却因与上汽集团之间复杂的股权关系,计划无奈搁置,奇瑞第一次IPO就此失败。

此后多年,奇瑞却也始终从未曾放弃过对上市的渴望和努力。

2007年,奇瑞董事长尹同跃公开表示将尽快启动上市融资计划,2008年完成股份改革后再次尝试,却因自身经营不善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上市计划再度被搁浅,奇瑞的第二次IPO也失败了。

2009年,奇瑞通过出售股权引入战投,外界视为上市前奏,但2011年因关联交易等问题,上市进程再度被中断,奇瑞的第三次IPO又失败了。

2014年销量逆转,净利润却大幅下滑,2015年奇瑞旗下合资公司奇瑞徽银冲击港股、A股双双失败,奇瑞第四次上市“双”失败;2016年,奇瑞新能源试图借壳海螺型材上市,最终却因未取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而告吹,奇瑞第五次上市“叒”失败了;最近的一次也是因资金问题混改未完,奇瑞第六次上市“叕”失败了。

总之,自2004年首次尝试借壳上市未果,奇瑞的上市之路可谓是一波三折,资金缺口、金融危机、业绩亏损,一次次将奇瑞的上市梦击碎。

与过去21年里IPO屡次失败相比,奇瑞此次赴港上市终于迎来曙光。

上月底,奇瑞境外发行上市及境内未上市股份全流通,已备案。这月初,奇瑞又通过了港交所上市聆听。这就意味着,奇瑞的上市之路,最终等到最后的临门一脚了。

这21年的等待,足够一个婴儿成长为青年,足够一座城市改头换面,也足够一个企业从辉煌到沉寂,再从沉寂到辉煌。

02

在过去近30年的岁月里,奇瑞可以说是中国最“低调”的汽车巨头。它的经历也是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缩影,有过忐忑,有过无奈,更创造着辉煌。

2003年,为了在燃油车时代从外资手里争抢一点份额,奇瑞使出浑身解数,推出风靡汽车行业十余年的“小车之王”奇瑞QQ,颠覆了外资车企把车当“奢侈品”卖的概念,创造了一个符合普通人需求的市场,让“高大上”的汽车普惠大众。

奇瑞QQ开辟出了“国民神车”赛道,受到无数车企的跟风与借鉴,更标志着中国自主品牌有了与国际巨头正面交锋的底气。

名声大噪的奇瑞乘势而上,不断推新,瑞虎、艾瑞泽等系列车型相继亮相,从入门级到中高端市场全面覆盖。

在大家还着重于国内汽车市场“厮杀”的时候,奇瑞却早已将目光投向了全球市场,开启了中国汽车最大外销品牌的国际化征程。

奇瑞“从0到500万”的出海征程始于2001年,没错,就是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的那一年,奇瑞轿车跟随国产外销的脚步走了出去。

“走出去”的奇瑞车超预期地得到了海外市场的欢迎。很快,100辆、500辆、1000辆……深耕海外市场的奇瑞迎来大爆发。

2024年,奇瑞集团年出口汽车114万辆,连续22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平均每27秒就有一辆“奇瑞造”交付海外用户,平均每5辆走出国门的中国汽车中,就有一辆“奇瑞造”。

特别是在欧洲市场,奇瑞上半年销售汽车超过3万辆,同比增长近11倍。

1-8月份,奇瑞集团累计出口汽车798804辆,创造了三个“行业第一”—— 第一个单月出口突破12万辆的中国品牌车企;第一个累计出口突破500万辆的中国品牌车企;第一个连续4个月出口超10万辆的中国品牌车企。


如今,奇瑞集团旗下拥有奇瑞汽车、奇瑞商用车等300余家成员的世界500强企业,业务遍布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累计销量已超1300万辆;截至8月底,奇瑞集团全球累计用户突破1744万,其中海外用户超过530万。

闯出去才是星辰大海!一个低调的汽车巨头,正以“黑马”的姿态迅速崛起于世界。

03

虽然奇瑞集团在汽车出口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产品质量和企业管理上仍需继续努力。

刚刚,正在冲刺上市的奇瑞,又传出下发“加班令”。

不少媒体爆料称,奇瑞提倡奇瑞风云品牌的线下门店加班4小时,将营业时间延长至晚上10点。


虽说奇瑞对此目前尚无回应,但是奇瑞此前曾多次因为加班问题而备受关注。

2023年3月,一封奇瑞内部邮件流传,该信件向奇瑞员工呼吁,“周六是奋斗者的正常工作日。对于行政领导们,必须是正常工作日”。

今年7月19日,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在公开场合就奇瑞加班问题诚恳道歉,并表示过去奇瑞在加班方面做得欠妥,忽视了员工的时间价值,公开要求奇瑞今后周末不要组织会议,让家在异地的员工能回家。

作为较早的“国民神车”代表,“年轻人的第一台车”奇瑞QQ,曾创出车坛“神话”,牢牢统治小型燃油车市场十年,对全球汽车创新与转型产生了巨大影响,也让奇瑞形象深入人心。

然而,“国民神车”的疯狂给奇瑞带来了隐忧。伴随销量攀升,奇瑞品控遭到质疑,发动机漏油、变速箱卡顿等故障频发,奇瑞的形象转入“低端、劣质”。市场更是流传出过“奇瑞奇瑞,修车排队”的顺口溜。

同为老牌车企的吉利,通过一连串惊呆全球的收购案例,名扬四海。一样“忍辱负重”的比亚迪在电池层面持续突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新战场。

2014年,奇瑞QQ无奈停产,奇瑞开始谋求转型,又用了十年时间谋求蜕变,终于小有所成。

奇瑞汽车2024年销量超260.4万辆,同比增长超38%;海外市场方面,2024年出口量达到114.4万辆,同比上升21%,位列中国车企出口第一。

2025年8月,奇瑞集团销量达242736辆,同比增长14.6%。其中,奇瑞汽车销量达230752辆,同比增长12.3%,集团新能源汽车销量达71218辆,同比增长53.1%,汽车出口达129472辆,同比增长32.3%。1-8月,奇瑞共销售172.7万辆车,同比增长14.5%。

不仅连续4个月出口突破10万辆,还创造了单月出口新纪录,持续保持中国汽车出口第一。

2025年,奇瑞与华为鸿蒙智行合作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智界新R7大火,奇瑞则靠技术创新渐渐扭转了“低端、劣质”口碑,在中高端汽车品牌路上闯出一片天地。

考虑到比亚迪、吉利已经双双打入全球前十大车企。奇瑞很可能成为中国第三家,销量冲上全球前十的中国车企。

伴随着销量的暴增,奇瑞业绩也随之改善。

奇瑞最新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从926.18亿元攀升至2698.97亿元,净利润从58.06亿元增长至143.34亿元;2025年一季度延续增长势头,实现营收682.23亿元、净利润47.26亿元;前不久,奇瑞以596.939亿美元(约合当时的4268.77亿元人民币)的营收业绩,继续入榜《世界500强》。

可以看出,盈利能力与规模效应,将是这次奇瑞IPO成功的最大底气。

对于奇瑞而言,此次通过聆讯,将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

不仅意味着距离港股挂牌仅一步之遥,更标志着其通过持续的合规化改革与财务优化,初步解决了长期制约资本化的股权、治理等历史遗留问题,为后续融资铺路。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是新能源汽车最卷的市场,比亚迪、吉利、长城以及“蔚小理”等新势力都在资本市场拥有充足弹药,奇瑞在获得了资本市场的力量后,将拥有更充足的底气去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同时港交所IPO还会吸引大量国际媒体和投资者的关注,本身就是一次强大的品牌宣传,能直接助推其海外市场的销售。
总的来说,IPO成功意味着奇瑞将成为一家资金雄厚、治理规范、品牌国际化、全面拥抱新能源科技的全球性公司,这为其在下一个十年的竞争中获取了至关重要的“入场券”和“弹药”,将助力其成为真正的世界级汽车品牌。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