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一岗面向社会公开招聘。9月8日,东兴证券官方订阅号发布消息显示,公司公开招聘首席经济学家。岗位要求看,东兴证券更青睐五年以上知名机构工作经验、获得过主流奖项的相关人选。事实上,早在2020年,西南证券就曾公开招聘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副所长。回顾年内,券商首席更是转会频频,涉及荀玉根、燕翔、陈果等多位券业“名将”。有业内人士表示,公开招聘有助于引入新鲜视角,为公司的研究体系和业务发展提供帮助。随着行业竞争加剧和研究价值日益凸显,通过公开渠道吸引顶尖人才将成为一种趋势。

公开招聘首席
9月8日,东兴证券官方订阅号发布消息显示,公司公开招聘首席经济学家。9月9日,招聘公告已同步至官网,简历投递时间截至9月26日。
具体来看,除了基本的年龄、学历要求外,东兴证券还要求应聘者拥有五年以上知名券商研究所或公募基金公司等机构工作经验,担任研究团队的主要负责人或核心骨干,具备国家宏观政策研究机构工作经验,或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等组织工作经验优先。同时,在业内具备较高知名度,获得过新财富、水晶球等主流奖项。
岗位职责上,东兴证券称,首席经济学家需要跟踪分析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进行政策预判及解读;预判资本市场走势、全球产业链发展方向,定期形成分析报告,同时通过上门路演、电话会议、委托课题等形式,为外部客户提供投资咨询等。
据了解,2019年,东兴证券原首席经济学家张岸元曾转会至中信建投证券担任首席经济学家,此后东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一岗未再有公开信息。目前,张岸元也早已离开券商行业,加入红杉资本中国担任首席经济学家。
值得一提的是,券业公开招聘首席经济学家并非新鲜事,早在2020年,西南证券就曾发布公开招聘公告,拟招聘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副所长等多个岗位。
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表示,券商公开招聘首席经济学家,主要是基于战略需求和品牌建设的需要。首席经济学家不仅是研究领域的核心人物,还承担着对外发声、提升机构影响力的角色。通过公开招聘,券商可以扩大选才范围,吸引更多具有市场影响力和研究能力的人才,同时也能借此传递公司开放、专业的形象,增强市场信任度。此外,公开招聘也有助于引入新鲜视角,为公司的研究体系和业务发展提供帮助。
券业首席迎来送往
回顾年内,券商行业首席经济学家已迎来送往,流动频频。就在9月,北京商报记者获悉,国泰海通原首席经济学家荀玉根已正式履职国信证券,担任首席经济学家、经济研究所所长,兼任博士后工作站办公室主任。
而在3月,券业更是掀起一场首席“变动潮”。陈果加盟东方财富证券研究所,任东方财富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首席策略官。同月,华福证券原首席经济学家燕翔也已重回“老东家”方正证券。3月3日,天风证券原宏观首席分析师宋雪涛正式加入国金证券,任职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首席宏观分析师。
5月,也有首席经济学家宣布离任。东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付鹏因身体原因,已从公司离职,不再担任东北证券任何职务。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指出,年内首席经济学家流动频繁的背后,可能有个人职业发展因素,部分首席经济学家因晋升空间、研究资源或战略方向不匹配选择转会,寻求更适配的职业平台。同时,券商并购导致研究业务重组,也可能引发团队集体流动,首席经济学家及团队成员可能跟随管理层寻求新机会。此外,分仓佣金下滑倒逼券商研究业务转型,首席经济学家的流动也可能反映机构从“佣金依赖”向“研究驱动”的战略调整需求。
公开渠道吸引顶尖人才或成趋势
正如上述观点所言,上半年券商分仓佣金下滑明显。Wind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按照内地券商口径计算,券商基金分仓佣金收入为43.56亿元,已较2024年同期的67.04亿元同比下滑35.02%。整体而言,共计47家券商相关数据同比缩水超五成,在全部99家数据可取得的券商中占比达47.47%。
具体来看,共计20家券商基金分仓佣金收入超过1亿元。其中,仅5家券商基金分仓佣金收入超过2亿元。中信证券以3.01亿元数据排名居首,但相关数据已同比缩水四成。
国泰海通证券、广发证券分仓佣金收入分别为2.79亿元、2.5亿元,分别同比缩水42.26%、35.34%。上半年基金分仓佣金收入超过2亿元的还有长江证券、华泰证券,相关数据也均较去年同期有所减少,同比减少30.16%、18.99%。
产业经济资深研究人士王剑辉指出,金融机构设置首席经济学家岗位,一方面出于专业考虑,另一方面则出于品牌建设的考虑,某种程度上也表明券商对宏观经济研究的重视。这一岗位人员曝光率更高,流动机会也会相应增加,在流动的过程中,相关券商也可能逐步提升自身市场地位。
张新原则指出,未来公开招聘首席经济学家的模式可能会被更多券商采用,尤其是中小型券商或希望快速提升研究实力的机构。这种模式透明度高、竞争性强,能够帮助券商在人才争夺中占据主动。随着行业竞争加剧和研究价值日益凸显,通过公开渠道吸引顶尖人才将成为一种趋势。不过,大型券商或已有稳定团队的机构,可能更倾向于内部培养或定向引进,公开招聘并非唯一选择,但整体上这一模式的影响力或会逐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