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机器人的时代正在来临,连接投资者与实体产业的机器人ETF (562500) 也早已深度嵌入这场变革。
9月2日,特斯拉发布“宏图计划”第四篇章。文件封面图上,一款Optimus机器人正打开汽车后备箱。“未来特斯拉80%的价值,将来自于Optimus。”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如是说。
8月25日,英伟达发布机器人“新大脑”——Jetson AGX Thor开发者套件及量产模块。在宣传片中,黄仁勋把它当成送给所有机器人的礼物,称作是“推动物理AI和通用机器人时代的终极超级计算机”。
地球的另一边,中国机器人产业的角色也逐步从追随者切换为破局者,在全球产业的铁幕上划出炽烈的轨迹。一幕幕曾被看作科幻的场景,亦不断撞进现实的大门:在比亚迪总装车间,华为盘古大模型指挥双足机器人完成500公斤负载行走;在4000米深海处,哈尔滨工程大学研发的新型柔性机器人多次“打卡”;在海南文昌发射场,航天科工的移动操作机器人替代人类完成火箭燃料加注……
随着技术奇点的加速降临,一场由“机器替人”刚需驱动、中美科技巨头押注的产业革命,正在催生出继智能手机后的下一个十万亿级市场。站在人类与机器生产力交接的历史拐点,机器人ETF(562500)既是这场产业变革浪潮的见证者,更是资本投向实体、投向未来的参与者。
国际巨头加码人形机器人产业
带起当下人形机器人节奏的,是一家抓住了人形机器人“前置产业”——自动驾驶机遇的公司:特斯拉。从2021年到现在,这家公司的人形机器人通过相对领先的商业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已稳稳地刷出了存在感。
在特斯拉发布的“宏图计划”第四篇章里,关于AI和机器人内容占比明显提高。
特斯拉认为,通过借鉴汽车行业的规模化生产经验,大规模生产机器人以替代人类劳动力是可行的。其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全新的、由机器驱动的生产体系,从而实现生产力的指数级增长。
今年以来,马斯克已数次发声,强调机器人业务在特斯拉的战略地位,并描绘Optimus机器人的规模化愿景。4月23日,马斯克称,预计到2029年,Optimus机器人每年产量将达100万台。此外,被外界视为“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重要参考对象”的Optimus 3已基本定型,预计将于今年底正式落地。
以特斯拉为代表的车企之外,人形机器人产业里的另一耀眼阵营:AI,近年来也在资本的加持下逐渐拉近与领跑企业之间的距离。其中的全球巨头——英伟达,将其机器人技术的最新进展形象地称为“新大脑”。
这并非单一产品,而是一个集成了先进硬件、软件工具和AI模型的全面技术栈,旨在为机器人和物理AI系统提供强大的智能支持。由此,英伟达正逐步构建起涵盖“基础模型+专用硬件+仿真平台”的完整机器人生态体系,技术布局涵盖机器人所需的全链条。
此次“新大脑”的发布,是AI物理技术草蛇灰线上的重要节点,标志着从感知AI、生成式AI、代理式AI迈入物理AI新阶段,同时,英伟达的机器人战略也从仿真走入现实。
“显卡王者”“AI军火商”“算力霸主”……在英伟达一系列标签的背后,人们很难将其捆绑到机器人的“战车”上。事实上,英伟达与机器人领域的联系远超表面认知,AI与机器人就像宇宙中一对相互缠绕的双星,在世人看不见的引力场中,被宿命般的力紧紧束缚彼此牵引,共享着一个不为人知的轨道——物理AI。
正如英伟达副总裁所说,英伟达的核心业务是构建计算机,为产业解决最具挑战性的遗留问题。而机器人正是英伟达面临的终极挑战——AI的最终表达形式,是将智能能力应用到物理世界,机器人则是这一能力的承载体:机器人为英伟达开辟新战场,让其在AI应用领域有了新的用武之地;而英伟达强大的AI能力注入机器人的任督二脉,让机器人加速进化成具身智能。
中国力量:从追随者到破局者
特斯拉和英伟达持续加码机器人赛道的背后,离不开中国力量的深度参与。
以特斯拉为例,在Optimus Gen3量产计划宣布时,其供应链图谱早已深深嵌入中国制造业版图。在一级供应商名单里,三花智控的旋转执行器总成与拓普集团的直线执行器总成,如同机器人脊椎的两根主梁,支撑着各大关节模块的精密运转;灵巧手模块中,兆威机电的微型传动系统与鸣志电器的伺服电机,让机械手指能完成直径0.1毫米元件的抓取。
在减速器环节,绿的谐波将传动误差控制在10弧秒内,与双环传动、斯菱股份、科达利等中国企业承接了特斯拉减速器订单;丝杠供应商五洲新春的行星滚柱丝杠,将特斯拉机器人的移动速度提升至3.3米/秒;杭州柯林为特斯拉提供力矩传感器方案,视觉系统则采自凌云光的动捕设备……
英伟达的合作网络也已延伸至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多个细分领域。目前,国内明星机器人企业傅利叶、加速进化、优必选、银河通用、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等都有和英伟达合作研发产品。
如宇树科技、银河通用与英伟达共建工业场景应用,优化机械臂的力控反馈与路径规划;优必选、银河通用、宇树科技、众擎机器人和智元机器人等公司已经率先使用“新大脑”Jetson Thor,验证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路径。
当全球AI巨头和新能源巨头躬身入局,在机器人的产业变革浪潮中,一条曾经被西方垄断的赛道正在响起东方大国的隆隆脚步声。中国机器人企业既有全球领先的技术底座可依托,又有庞大的本土市场作支撑,有望在全球竞争中跑出加速度,实现产业链和商业线的齐头并进。
事实上,虽然仍面临核心部件国产化、AI泛化能力、成本控制等挑战,但中国机器人产业在国家级战略规划和资本力量的强力助推之下,正努力实现从核心部件到系统集成的全面突破,一场直指核心部件和顶层算法的全链条革命正快速铺开。如今,不仅核心部件国产化进程加速,“大脑+小脑”协同进化,中国机器人行业应用场景也迅速拓宽。
来自摩根士丹利的研究报告显示,机器人技术正重塑中国制造业,为产业升级奠定基础。截至2024年,中国在全球机器人市场所占份额已达到约40%。未来四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470亿美元增长至2028年的1080亿美元,增幅在一倍以上。
上述报告称,中国已在全球工业机器人领域占主导,去年占全球工业机器人装机量一半以上,且连续10年位居世界首位。在人形机器人领域,预计2030年中国拥有25.2万台人形机器人,到2050年将增至3.02亿台,成为全球最大市场,远高于美国的7770万台。
对高附加值的探索和追逐,永远是一个产业的圣杯,也是中国机器人产业正在努力的方向。
机器人ETF蓄势待发
特斯拉、英伟达、宇数科技、银河通用、绿的谐波……诸多产业力量的交织下,一场改写人类生产力史的临界点正在逼近。机器人板块的海燕闻风而至,随之到来的,或将是一场纵情酣畅的狂风暴雨。
在这一历史性的产业变革浪潮中,机器人ETF以独特的工具属性,成为连接新世界与资本市场的重要齿轮。
还有一个颇具性价比的现实因素,即:站在当前牛市的风潮上,“主题牛” 仍然是“成长牛”。而成长风的“阵眼”——机器人板块,近三个月的超额收益并不显著,正在相对低位上蓄势待发。
这之中,机器人ETF(562500)以其在同类产品中无可比拟的规模与流动性优势,成为了一键布局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国民优选”和普通人参与“机器人革命”的入场券。
海水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作为全市场唯一规模超百亿的机器人主题ETF,超百亿的规模保障了机器人ETF(562500)的交易活跃度。截至8月29日,其最新规模170.32亿元,年内规模增长128.95亿元,新增规模位居可比基金首位。份额方面,机器人ETF(562500)最新份额166.53亿,年内份额增长113.30亿份,新增份额位同样居可比基金首位。
“聪明资金”的快速涌入绝非偶然。其背后反映的,是市场对机器人产业发展前景的持续看好,以及上述产品在把握机器人产业机遇时具备的独特优势。
“人形机器人含量十足”,无疑是基础优势。机器人ETF(562500)跟踪的指数中,共有37只成份股属于人形机器人概念股,人形机器人含量达63.67%。其成份股涵盖绿的谐波、鸣志电器、双环传动、中大力德、奥比中光等智元产业链、宇树产业链和特斯拉optimus产业链上的核心标的,实现了对重要产业链细分环节的无死角渗透。
整体看,中证机器人指数既押注产业成长价值,又捕捉前沿热点,有助于投资者实现人形机器人上中下游产业链的全覆盖。
竞争驱动洗牌,洗牌催生跨越。在机器人赛道上,龙头股因其经营更稳定、客户基础更好、整合产业链能力更强,被认为有大的发展空间。它们往往有更高的概率在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并最终定鼎行业新格局。
在中证机器人指数的73只指数成份股里,包含了众多在技术研发上处于领先地位的龙头企业,且前十大成份股占比48.86%,既规避单一技术路线风险,又锁定头部企业增长红利。投资该产品,相当于间接投资了这些技术创新的 “先锋队”,在技术推动产业发展的进程中捕获细分领域的投资机会。
不仅如此,中证机器人指数的科创板表征性也已拉满。该指数成份股中共有25只属于科创板,科创板权重占比达29.49%,超过国证机器人指数23.97%,让投资者能充分享受科创板在景气上行周期的高弹性和超强成长性,把握科创红利。
未来已来。机器人产业的浪潮之大、持续时间之久,或许会超出许多人的预期。而买指数,就是买行业未来,选择兼具规模与流动性、低费率、大厂出品的机器人ETF(562500),或不失为一种高效便捷、又能拥抱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的方式。
来源:证券时报基金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