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5-20 20:04:09 东方财富Android版 发布于 广东
转发
发表于 2025-05-20 14:22:40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李子健 邱思雨

  “史上最严动力电池安全令”颁布1个月后,动力电池行业“暗流涌动”。上海证券报记者近日通过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行业专家的深度调研获悉,作为安全性更高的锂电池中游材料,复合集流体的需求正在增加,相关订单与意向询单量呈现一定增长态势。

  据业内人士及第三方机构预计,“史上最严动力电池安全令”的颁布,或将为复合集流体材料的产业化应用按下 “加速键”。按照乐观预期,还需1至2年的时间周期,复合集流体将实现规模化产业导入。

  订单与询单量呈增长态势

  “英联股份近期订单、询单以及意向订单确实有增加,这一增长直接源于电池厂商积极寻求满足新国标安全要求的解决方案。”英联复合集流体副总经理武俊伟在接受上证报采访时表示。

  动力电池“新国标”即《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 38031-2025)强制性国家标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制定,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

  本次新国标的主要修订点之一为“热扩散测试”。该项测试主要考查电池单体内短路导致热失控后的安全防护能力,其技术要求由“着火、爆炸前5分钟提供热事件报警信号”变为“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报警),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另外,新增两项测试“底部撞击测试”“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前者主要考查电池底部受到撞击后的防护能力,后者则考查动力电池在长期快充循环后的安全性。该标准也被行业认为是“史上最严动力电池安全令”。

  上证报在多方采访中获悉,新国标强调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能,推动了动力电池对安全性的进一步需求,并正从产业链下游往上游进行传导。近期,复合集流体订单正在逐步升温,多家企业正紧锣密鼓地开展测试。

  武俊伟进一步告诉上证报:“目前,公司已经与国内外的头部电池企业进行多轮的复合集流体送样以及测试。公司正在跟进的复合集流体具体应用项目接近30个,除了已经公告的与韩国U&S订单外,公司2025年还会陆续推进规模化订单落地。”

  胜利精密相关人士对上证报表示:“公司正在积极配合下游终端客户进行电芯验证。目前公司已开发出不同规格的复合集流体产品,在客户端已完成多轮电芯测试,其中高强度、高附着力产品综合性能良好。”

  SMM铜箔高级分析师姜善育也在接受上证报采访时表示:“复合集流体是下游提升安全性的主要方向之一。目前复合集流体订单表现较好,越来越多的电池厂积极布局应用,将复合集流体应用于产品中。”

  安全性优势凸显

  能够提升动力电池安全性的技术路线居多,为何复合集流体获青睐?

  “电池安全性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电解液、隔膜、BMS等多方面的协同优化,对固态电解质、陶瓷隔膜等技术的探索也在积极进行中。”武俊伟进一步补充道,“但复合集流体凭借其在安全性、轻量化以及长期成本潜力上的综合优势,在当前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无疑是电池制造商满足新国标、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方向。”

  “复合箔材金属层薄,短路时金属层易熔断,可避免温度大幅升高,阻止电池起火燃烧;复合铜箔中较软的基底可以释放压缩应力,能缓和锂枝晶生长,进而改善电池的循环性能。”姜善育表示。

  胜利精密相关人士也解释称,相对传统锂电集流体,正极复合铝箔在安全性方面具有显著提高,负极复合铜箔在重量和能量密度这方面具有材料属性的优势,同时为电芯的安全性和轻量化提供了支撑。

  武俊伟进一步表示,“行业普遍认为复合集流体是下游电池厂提升电池安全性的重要技术路径。其独特的结构和安全机制,尤其是在降低内短路风险和增强热稳定性方面的表现,使其成为下一代高安全、高能量密度电池集流体的优选方案之一。”

  规模化导入按下“加速键”

  订单的逐步升温无疑印证了复合集流体技术路线的可行。与此同时,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新国标将加速复合集流体规模量产时间节点的到来。据上海证券报通过多维度调研与访谈获悉,乐观预计的情况下,还需1至2年的时间,复合集流体将实现规模化产业导入。

  武俊伟认为,综合当前的技术成熟度、产能建设进度以及下游电池厂商的导入意愿,预计复合集流体有望在2025年下半年至2026年初迎来大规模市场导入的契机。特别是新国标的实施,将成为一个关键的催化剂。

  洁美科技也透露,复合集流体高安全性的优势尤为突出,因此新国标的实施将进一步加速推动复合集流体的应用落地。

  “新国标加强了对电池包和系统的安全要求,并提出了热扩散安全要求,提升了企业对于电池单体热失控引发危险的重视程度。新国标的发布将为复合集流体行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东威科技相关人士同样对上证报表示。

  姜善育的预判相对谨慎。他表示,该行业当前成熟度较低且工艺标准尚未统一,仍面临多重发展挑战。一方面,下游应用认证流程耗时较长;另一方面,技术瓶颈如电池内阻过高等问题亟待突破。“从技术突破到下游认证并规模导入预计至少仍需2年的时间。”

  在武俊伟看来,全固态电池的大规模商业化仍面临诸多技术和成本挑战,预计需要较长时间。在过渡期间,半固态电池或混合电解质体系中,复合集流体的轻量化和安全性能使其依然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