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方立场与调整动向
1. 关税下调预期
美国正考虑将对中国商品加征的145%关税大幅下调至50%-54%区间,最早可能于本周(5月10日当周)生效。这一调整被视为为谈判营造缓和氛围,同时缓解美国国内因高关税导致的通胀压力(4月核心PCE物价指数同比涨至3.2%)。
- 部分行业已提前行动:沃尔玛、塔吉特等零售商要求中国供应商按新税率区间(10%-54%)报价。
- 特朗普明确表示“145%关税已到顶”,未来只能下调。
2. 附带条件与策略
- 美方希望以关税让步换取中国放松稀土出口管制,尤其是用于军工和新能源领域的稀土磁材。
- 美国同步计划将东南亚国家输美商品关税降至25%,试图重构区域供应链。
二、中方立场与反制措施
1. 谈判前提与底线
中方要求美方先取消所有单边加征关税,并纠正错误政策,强调谈判需在“平等、尊重、互惠”基础上进行。商务部明确表示“不会牺牲原则立场达成协议”。
2. 三大反制手段
- 稀土出口管制:中国加强对稀土加工技术出口限制,直接打击美国军工和高端制造业(如F-35战机依赖中国稀土)。
- 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与沙特、阿根廷等28国启动试点,覆盖全球15%大宗商品交易,削弱美元结算体系。
- 供应链转移:通过RCEP机制向东南亚转移340亿美元订单,降低对美依赖(如汽车零部件出口替代率达68%)。
三、谈判焦点与潜在分歧
1. 核心议题
- 关税互减:美方希望分阶段调整,中方坚持“一揽子取消”。
- 技术转让与市场准入:美方要求扩大金融和科技领域开放,中方则强调反制美国对中国企业的制裁。
2. 地缘政治博弈
- 美方在谈判前抛出涉港议题,试图转移国内压力,但遭中方坚决反对。
- 中方将关税谈判与全球治理(如气候变化、WTO改革)挂钩,要求美方履行多边责任。
四、经济影响与市场反应
1. 美国国内压力
- 企业受损:福特、通用因关税利润缩水,部分车型涨价;洛杉矶港中国货船到港量下降50%。
- 消费者成本上升:婴儿用品价格涨幅达25%,育儿成本年均增加近1000美元。
2. 全球市场波动
- 比特币因关税缓和预期大涨,美股受美英协议提振,但车企股表现疲软。
- 跨境电商平台(如Temu、SHEIN)加速转向欧洲、中东市场以规避风险。
五、未来动向与不确定性
1. 协议签署可能性
- 若美方将关税降至50%-54%,中方或同步调整,但需美方先落实行动。
- 分析认为,若美方不彻底取消单边关税,僵局难破。
2. 长期博弈趋势
- 中方通过反制措施强化谈判筹码,美方则面临商界和盟友(欧盟、日本)的双重压力。
- 全球贸易格局或向区域化、多元化演变,中美供应链“有限脱钩”成新常态。
---
数据来源:综合自中美官方声明、国际媒体报道及行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