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5-09 20:09:56 东方财富Android版 发布于 新疆
转发
发表于 2025-05-09 19:29:2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据《新京报》5月6日报道,安徽阜阳一名患者因头晕接受刺五加注射液治疗后,出现意识模糊等症状,最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从开始输液到抢救无效死亡仅约2小时,目前患者家属已要求封存病历,进行尸检。阜阳市卫生健康委、阜阳市中医医院同步启动事件调查,正在开展尸检,具体死亡原因等待调查。

  此类中药注射液引发不良反应的案例并不鲜见。四川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此前的研究数据显示,刺五加注射液近半数不良反应集中在用药后30分钟内,严重不良反应主要为过敏样反应、过敏性休克、哮喘,甚至出现患者死亡等。

  医药魔方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刺五加注射液以6.14亿元的销售额位居中药注射液前列。

  面对部分中药注射剂安全性争议,国家药监局近年频繁修订说明书。例如,炎琥宁注射剂已被标注“接受本品治疗的患者有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风险,包括过敏性休克,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黑框警示。

  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治研究与创新转化中心主任邓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中药注射剂是中药现代化的一种探索形式,它在危急重症的治疗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和优势,如在一些感染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能发挥独特疗效。

  “然而,其确实存在安全性隐患。不能因噎废食立即淘汰,而应在加强监管、提高质量标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使其合理发展,让其在符合安全、有效的前提下,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治疗。”邓勇说。

  安全性再惹争议

  “患者大概率是发生了由中药注射剂引起的过敏性休克。”上海市东方医院药剂科主任药师翟晓波在分析病历抢救记录时向媒体表示。

  这起事件再次引发了各界对中药注射液安全性的关注。而且中药注射液引发的不良反应并非个案,四川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等单位,对四川省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8月31日收到的1270例刺五加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发现,刺五加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人群以45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为主,发生时间多集中在用药后30分钟内,不良反应表现以过敏反应为主,其不良反应主要涉及神经系统、血管和凝血系统、免疫系统等。此外,用法用量方面也存在少数超说明书用药情况。

  另有文章指出,在上报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涉及热毒宁注射液、注射用血栓通(冻干),同样多数集中在用药后30分钟内。

  所涉品种却在市场中位居中药注射液销售额前列。医药魔方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刺五加注射液仍以6.14亿元的销售额位居中药注射液前列,舒肝宁注射液、注射用炎琥宁等品种院内销售额也超过5亿元。

  国家早已出手限制中药注射液使用范围。2017版医保目录中,有39个受限品种如双黄连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等,限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使用。若基层医疗机构使用受限制剂,将无法获得医保报销。

  早在2019年,便有行业人士表示,因为药物的成分不清晰,目前三甲医院的医生基本上不用中药注射剂。大部分的中药注射剂实际上是在包括县医院、乡镇卫生院等的基层市场销售。医保报销限制和辅助用药监控将直接影响医生的处方意愿,进一步压缩市场空间。

  部分企业对中药注射液仍持乐观态度。根据国家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19—2021年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注射剂(不含疫苗)总体报告中中药注射剂占比分别为9.1%、7.8%、6.4%,中药ADR/ADE报告中中药注射剂占比分别为48.7%、45.5%、33.3%,呈下降趋势。

  康缘药业、神威药业、珍宝岛等具有大单品的企业期望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率占比逐渐下降,接受程度不断提高。华福证券亦预测,康缘药业热毒宁注射液有望在医保使用增加及适应证范围拓展中受益,预计未来将成为20亿级别的大单品。

  然而,被报告的一例例不良事件,给企业的热忱期待泼了一盆冷水。

  安全性争议的根源何在?前述研究文章指出,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药物临床不合理使用等原因导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频发。例如,热毒宁注射液由青蒿、金银花、栀子三味中药提取精制而成,其化学成分中的青蒿素、绿原酸和黄酮类,均属于易过敏成分可引起变态反应,并且这些物质代谢后的产物也可引起过敏或其他不良反应。再叠加部分注射液受众多为中老年人,因其基础性疾病较多,平时用药就多而杂,再与中药注射剂配伍使用时极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临床存在超剂量、超适应证用药,以及不合理的联合用药等情况。如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混合配伍不当,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邓勇强调,如果不同厂家生产工艺存在差异,如提取、纯化等环节控制不当,也会导致药品质量不稳定,影响安全性。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超说明书适应证和剂量的用药,都可能导致ADR的发生率增高,增加患者的用药风险。

  华兴证券也在研报中指出,相较于化药注射液,中药注射液成分复杂,且在生产全过程中都更易受到污染。对于热原及细菌内毒素、重金属及有害元素、不溶性微粒等安全性质量指标更需严格检查,其固有特性以及技术局限导致中药注射液的质量控制工作难度较高。

  行业需走出低谷

  近年来,中药注射剂全国医院全终端市场规模断崖式下跌。摩熵医药数据显示,从2015年的831.3亿元缩水至2023年的479.8亿元,市场缩水近50%。

  这一颓势不仅体现在整体数据上,更直接反映在企业的生存困境中——曾经的中药注射剂代表企业ST龙津已走到退市边缘。

  2025年4月25日,ST龙津因触及财务类退市指标停牌,其2024年利润总额、净利润及扣非净利润均为负值,且扣除后营收不足3亿元。对此,ST龙津解释称,核心产品注射用灯盏花素降价67%参与中成药省际联盟集中带量采购继续执行,中选结果预计2025年4月起陆续扩大到全国范围内落地执行,可能存在该产品销量、收入下降的风险。

  此外,核心产品注射用灯盏花素又受到医保支付限制,临床应用范围小于药品说明书核定的范围。例如,2022年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规定,该产品限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并有明确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证据的患者使用。2023年版医保目录虽取消了“急性发作证据”的限制,但仍要求限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使用。

  2024年年报显示,ST龙津医药制造业营收相较于上年同期下降了36.19%至0.48亿元,约占总营收的72.67%。同时,生产量增加、库存量增加,但销售量却从2023年的539.66万瓶降至423.51万瓶。更严峻的是,ST龙津长期依赖单一产品,其他化学仿制药收入规模有限。

  现已退市的大理药业,也曾面临过相似的境遇——主营中药注射液的生产和销售、医药商业配送,然而销量下降、业绩低迷。

  2025年3月21日,大理药业终止上市暨摘牌,从上市到退市不足8年。Wind数据显示,其从2021年便开始亏损,三年内分别亏损0.42亿元、0.18亿元以及0.20亿元。

  其手握的醒脑静注射液、参麦注射液、黄芪注射液,都属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中药注射剂。在2023年版国家医保目录内,上述药品的临床使用限制有所放宽,如去除了“抢救”“有急救、抢救临床证据或肿瘤放化疗证据的患者”的限定。

  彼时,大理药业仍期待以上变化可能有利于公司产品销售量的提高。然而,集采导致的降价与医保报量医院减少,最终使销量与利润双双下降。

  类似剧情也在其他企业上演。振东制药、红日药业、益佰制药等企业亦未能幸免,2024年营收跌幅均超5%;康缘药业2024年营收同比下降19.86%,核心品种热毒宁注射液和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销量分别同比下滑30.98%和47.86%;曾直面安全性争议的上海凯宝,2024年业绩下滑7.57%。

  值得注意的是,益佰制药的代表性中药注射液品种艾迪注射液,属于抗肿瘤辅助用药。不过,该产品曾因在提取过程中部分工序未严格按照工艺规程进行操作,不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规定,被贵州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立案调查并勒令暂停生产、销售。

  尽管企业纷纷开展安全性再评价或转型研发,但短期阵痛难以避免。在遭遇产品安全性争议后,上海凯宝正开展痰热清注射液上市后安全性、有效性持续评价和改进研究。同时,为“痰热清注射液生产线拆迁扩建项目”加大支出。益佰制药则在推进艾迪注射液复产工作的同时,进行银杏达莫注射液、艾迪注射液安全性再评价研究,开展艾迪注射液质量研究工作。

  中药注射液的安全性争议持续多年,中药注射剂行业要走出低谷,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产品升级和转型,还需要在完善的安全监管体系基础上进一步打消安全性质疑。

  监管不断加码

  近年来,国家药监局数次修订了多款中药注射剂的药品说明书,增加了过敏性休克风险,并对使用后的监护和抢救提出要求。

  以2025年炎琥宁注射剂说明书修订为例,新增的黑框警告不仅明确标注“严重过敏反应可致死亡”的相关警示,还严格限制6岁及以下儿童使用,并要求必须在具备抢救条件的医疗机构使用。这些修订反映出监管部门对药品安全性的高度重视。

  然而,现行风险管控体系仍存在亟待补足的短板。

  邓勇认为,首先是说明书修订的落地执行存在滞后,部分医疗机构对新版说明书要求落实不到位,未严格按照新说明书要求使用药物,存在侥幸心理。其次是培训监管体系有待强化,医务人员合理用药培训覆盖不足,监管部门对违规用药的惩戒力度仍需加大。

  “最后是风险监测网络尚不完善,不良反应监测存在漏报、迟报现象,不能及时全面地掌握药品的安全性信息,难以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信号并采取有效措施。”邓勇说。

  事实上,这些问题直接体现在临床实践中——某些药品说明书不良反应项表述模糊或更新不及时,客观上也降低了医务人员对潜在风险的警惕性。

  值得注意的是,医保支付政策的调整与监管强化正在形成政策合力。

  在2023版医保药品目录中,中药注射液部分支付范围解限。其中23款中药注射剂解除部分支付限制,2款中药注射剂由谈判目录转入常规目录。有9个是放宽为限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去掉了原本特定的疾病患者限制,其余的也扩大了对适应证患者的使用范围。

  这种政策松绑并非监管放松的信号,相反,与之配套的再评价工作正在深入推进。

  在2009年,我国就启动了中药注射剂的再评价工作。2017年,《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提出,对已上市药品注射剂进行再评价,严格控制口服制剂改注射制剂,口服制剂能够满足临床需求的,不批准注射制剂上市。

  2023年《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建立更为强硬的约束条件。例如,能选择口服给药的不选择注射给药。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上市后,持有人应当开展药品上市后临床研究,不断充实完善临床有效性、安全性证据,应当持续收集不良反应信息,及时修改完善说明书,对临床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非预期不良反应及时开展非临床安全性研究。

  上述规定还提到,“中药说明书【禁忌】、【不良反应】、【注意事项】中任何一项在本规定施行之日起满 3 年后申请药品再注册时仍为‘尚不明确’的,依法不予再注册”。

  其实,严格监管或也是中药注射液发展的积极信号,只有通过上市后再评价来保障有效性与安全性才能进一步拓宽市场认知。

  对于通过品种而言,应进一步加强生产质量管理,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优化生产工艺,确保药品质量稳定。同时,持续开展上市后安全性监测,加强对临床使用的指导和培训,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业内人士也曾多次建议,医院应根据本院中药注射剂的具体类型结合药品说明书及相关文献,制定符合医院自身特点的中药注射剂管理使用制度。明确中药注射剂的功能主治、剂量、疗程、溶媒、滴注速度、用药注意事项及可能会发生的不良反应和救治制度等。对于企业,应加强质量控制,明确组成成分的含量,完善药品说明书的撰写,解决不溶性微粒过多过大、辅料残留多等问题,提高产品质量和稳定性。

  此外,亦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中药注射剂的非临床安全性再评价研究进展》指出,从药物成分自身性质出发,筛查潜在致敏成分,并建立监测中药注射剂致敏成分的前瞻模型,为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评价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而对于有效性不明确或安全性风险较大的品种,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限制使用、暂停生产销售或淘汰等措施。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