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A股市场在多重利好催化下迎来“开门红”,可控核聚变概念板块成为当日最大亮点。截至收盘,板块指数单日涨幅达6.3%。其中,中洲特材、久盛电气以20%的涨幅涨停,海陆重工、雪人股份、合锻智能、永鼎股份等10%涨幅涨停,鑫宏业、哈焊华通、常辅股份、爱科赛博等均涨超10%。
分析认为,可控核聚变或为人类能源终极解决方案,未来商业化发展前景广阔,近年来国内外可控核聚变项目持续推进,商业化进程有望加速,“政策-产业-资本”有望共振,产业链或受益。
技术突破:BEST装置总装启动
据合肥新闻联播5月1日报道,正在建设中的“国之重器”——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工程总装工作比原计划提前两个月,在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园区正式启动。
新华网报道称,总装工作是BEST装置建造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要将包括超导磁体系统、磁体馈线系统、杜瓦、冷屏、包层以及偏滤器等在内的聚变堆“心脏”部件精确安装至主机基坑内。项目建成后将开展燃烧等离子体物理前沿科学研究,演示聚变发电。
公开资料显示,可控核聚变是指在人工控制条件下,通过持续、稳定的核聚变反应释放能量的技术,具有资源丰富、清洁绿色、安全高效等优点,是人类未来理想终极能源。
中银证券指出,随着BEST装置总装启动,可控核聚变产业链将进入“设备订单释放-技术验证加速-商业化电站招标”的良性循环。
行业商业化进程有望加速
目前可控核聚变行业展现出极为广阔的市场前景,机构认为,行业商业化进程有望加速。
根据核聚变工业协会(FIA)数据,截至2024年4月,全球可控核聚变行业所获得的总投资额已达到71亿美元,总投资较2023年同期增加9亿美元,连续三年都实现了融资总额的大幅上升。
浙商证券在研报中预测,2031年-2035年全球核聚变设备市场新增规模有望达万亿,2023年-2035年设备市场复合年均增长率约23%。中泰证券表示,2031年至2035年有望实现可控核聚变商业化。
方正证券表示,可控核聚变或为人类能源终极解决方案,未来商业化发展前景广阔,近年来国内外可控核聚变项目持续推进,商业化进程有望加速。
中银证券认为,长时间以来,可控核聚变被视为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终极方案,却因实现技术难度大而遥不可及,随着高温超导材料、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突破,正持续推动可控核聚变商业化进展,商业化渐行渐近,产业链有望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上市公司积极布局
浙商证券表示,可控核聚变产业链目前主要分为上中下游。上游主要是各类原料供应:包括金属钨、铜等第一壁材料,各类有色金属等高温超导带材原料以及氘氚燃料;中游主要为各类设备:包括磁体、偏滤器、第一壁、磁体支撑等核聚变主机设备,以及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汽轮机、发电机、各类泵阀等其他设备;下游主要为核电站运营:是技术成果转化与商业化应用的核心环节,用于商业发电。

此外,近期多家A股上市公司在上市公司可控核聚变产业中积极布局。
永鼎股份日前公告称,控股子公司东部超导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完成增资扩股,引入嘉兴晋财合盛先进制造产业股权投资合伙企业等战略投资者,募集资金将用于扩大高温超导带材产能。作为国内唯一实现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量产的企业,其产品已应用于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及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项目,潜在订单规模超20亿元。
中国核电与浙能电力近期宣布拟合计17.5亿元增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入局可控核聚变商业化运营。中国核电2月28日发布公告,拟以增资方式参股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投资金额为10亿元。浙能电力同日发布公告,拟以增资方式参股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投资金额约7.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