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5-02 08:01:48 东方财富Android版 发布于 广东
转发
发表于 2025-04-20 17:52:51 发布于 上海

乳制品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面临增长的问题,伊利蒙牛的焦虑,明治曾经也经历过。2015年至今,明治日股高价已经震荡阴跌长达十年,这背后还是日本股市长牛的大背景下。

核心问题出在增长预期上,近十年明治的收入几乎无增长略微还有下跌。2015年明治年收入1.16万亿日元,2024年收入1.11万亿日元,而净利润也连续多年单个位数波动,近两年净利润还在下滑,2014年仅有507亿日元净利润,单日元这十年的贬值都不止30%。

明治的问题出在哪呢?日本经济长期通缩抑制了乳制品提价能力,国际化受阻、多元化项目也屡屡折戟。

为了谋求多元发展,明治在医药领域也做过很多努力,2011年与辉瑞合作在日本分销肺炎球菌疫苗,2015年收购仿制企业,2018年投资阿尔茨海默药物研发,2013年和加拿大药企Medicago合作研发新冠疫苗(后面倒闭了),到2024年明治药品的销售收入仅有2061亿日元,81%的收入依然靠食品。

牛奶国际化的道路上,明治奶粉2013年因竞争激烈退出中国市场,2016年因竞争激烈退出欧洲市场,2024年明治总收入中有88%的收入在日本。

是明治创新能力不足?显然不是,从1916年创立到现在,明治经历了一战的萧条,二战后的复苏爆发,几乎每个时期的热门乳制品都能看到明治的名字,仅1973年研发的一款保加利亚酸奶就足足火了40多年。

1957年明治基于在乳制品行业的多年研发,甚至还研发出了日本第一款抗生素药物,这也为日后在医药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治失败原因

日本乳企一直以来都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奶源的资源禀赋不足;另一个是日本人口长期持续减少。按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日本2024年液态奶产量为7335千吨,而国内的消费量就要消耗7328千吨,产需几乎持平。

因为奶源供应紧张,日本政府早在1966年就推行过“指定生产团体制度”,配额生产,有点计划经济的意思,即日本政府每年会根据历史的消费量、人口变化、产能变化来核定真实需求后,将要生产的计划分配到各大牧场,然后再由指定团队进行收购,再销售给乳企加工。

因为二战之后日本粮食短缺严重,政府就将乳业视为改善国民营养的关键产业,所以产业的供给和价格必须要稳定,确保农户收入稳定的同时,还能严控供应链的质量标准,同时也规避了奶牛的周期性,不至于出现倒奶杀牛的现象。

但是这么做也会遏制下游乳业的盈利能力,因为牛奶这行业吧技术壁垒并不算高,核心竞争力主要是奶源和渠道,而奶源上缺少话语权,那就只能在渠道上卷,这样也抑制企业对新品的创新能力。

1990年之前,日本的经济差不多进入了长达30年的高增长,工业企业生产全面繁荣,居民部门收入加速增长,这个阶段可以说是整个日本消费市场进入一个长期的消费升级阶段,乳企也迎来量价齐升。

而在1990年泡沫破裂之后,家庭部门、企业部门进入降杠杆周期,经济进入新拐点,长达20年的通缩也压制了内需市场的消费能力,这个时候配额制度的影响就渐为凸显了,所以明治也是在1990年后才开始集中资源出海国际化。

资本市场泡沫破裂之后,随着经济的持续下行,日本人口的增速也在加速放缓,1989年日本总人口增速为0.40%,到1999年增速放缓至0.18%,2009年开始负增长,2010年至今日本人口的绝对值是在逐年减少的。

奶粉的需求主要是由新生人口增长来决定,而在整个乳制品行业的收入结构中,奶粉的利润率远高于常温奶以及老年乳制品,这也是整个日本乳企在衰退期都面临的问题。即便明治在创新上有一定的竞争力,但奈何市场是个缩量的市场。

蒙牛的计提

蒙牛在国际化和多元化上也做出过很多的努力,收购奶粉品牌收购奶源收购奶酪棒以及收购印尼的冰淇淋品牌等,多次的并购重组也为蒙牛带来了一定的商誉减值风险,这也是导致2024年归母净利润大幅下滑的原因。

按财报公布,蒙牛2024年900亿的收入,归母净利润仅有1.05亿,这是蒙牛有记录以来下滑最多的一年,毕竟卢敏放卸任总裁,新人上任肯定要把以前的账该计提都计提了,主要是贝拉米的商誉和无形资产减值46.4亿,以及现代牧业的商誉减值影响约5.99亿。

作为常温奶的双巨头之一,蒙牛在常温液态奶市场的份额一直还算稳定,但是常温奶整个市场的规模增速已然见顶,蒙牛在2017年就制定了2020年要完成营收和市值的双千亿目标,那就必须要找到新的增长曲线。

自上稳固奶源的供给,自下谋求产品多元的转型以及出海国际化,所以在2013年收购雅士利的基础之后,蒙牛于2019年再次并购澳洲排名第一的有机奶粉品牌贝拉米,2021年再次收购印尼冰淇淋品牌进军东南亚市场。

但截止到2024年,贝拉米的商誉差不多已经计提干净,雅士利截止到2023年也累计计提了47亿。奶粉行业确实竞争激烈,蒙牛的这些年在奶粉领域的收入也一直在下滑,2019年收入78.7亿,到2024年已经缩水至33.2亿。

商誉简单的说就是买贵的部分,比如你要收购一家铺,账面资产只有100元,但是150元卖给你,多出来的部分就算到商誉。如果后续铺的经营不善,你发现它根本值不了这么多钱的时候,就要对商誉进行减值,减值的部分要从当期的利润中扣除。

过去这几年,各大乳企都在布局奶粉业务,寻求多元并购机会,伊利也在并购奶粉,蒙牛还并购了妙可蓝多奶酪棒。因为在常温奶领域,伊利蒙牛已经拿了超过80%的市场份额,确实没啥增长空间了,各家都在寻找新的增长业务。

现代牧业的减值主要是因为原奶价格下跌导致的亏损,奶跌价牛也跌价。到今年3月底,原奶价格已经跌至3元/公斤,行业两大巨头都在亏损,蒙牛作为大股东肯定受影响。

行业的压力

原奶价格的下跌主因还是过去这几年产能扩张太猛,然后近两年下游需求减少,供需失衡。自2018年起,全国的牛奶产量从3075万吨加速增长至2024年的4079万吨,去年因为产能高需求少,这个产量还同比下滑了。

因为供需失衡需求疲软,为了消化过剩,乳企不得不选择喷粉,叠加需求减少,库存减值的损失大幅增加。2024年蒙牛液态奶的库存减值就超过10个亿,伊利2024年前三季度的资产减值也高达6.9亿。

从收入结构上来看,蒙牛核心液态奶的业务收入下滑了11%,冰淇淋、奶粉均是两位数下滑,奶酪业务也下滑0.9%。

行业下一波的拐点应该要等到新的产能出清,或者是宏观全面复苏消费能力回暖,消费品继续走五年前的消费升级逻辑。其实消费行业无非就是两个逻辑,增量、涨价。


(来源:乔令财经的财富号 2025-04-20 17:49) [点击查看原文]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