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5-01 01:36:04 东方财富Android版 发布于 浙江
转发
发表于 2025-04-30 20:39:02 发布于 湖南

此时此刻,中国资本市场从“制造周期为王”向“科技至上”的深刻转变正在进行。

据今年一季度公募基金持仓榜单,腾讯控股以698亿元的主动权益基金持仓市值,历史性超越宁德时代与贵州茅台,成为基金头号重仓股,这也是港股公司首度登顶。

作为资本市场资金层面的绝对主力军,公募基金机构披露的季度持仓榜一直是投资者判断市场主线的重要风向标。

依照这个逻辑,当"茅指数"代表的消费护城河、"宁组合"象征的制造升级叙事逐渐让位于科技企业的生态价值,资本市场正在书写怎样的新剧本?

这场“新王”背后,或许既是港股估值洼地效应显现、AI技术突破重构科技产业逻辑,也是公募资金对“硬科技”叙事的重构;更是中国特色的“科技+制造”日趋强大的象征:从实体到资本,将推动着中国智造资产从折价走向溢价,形成特色的投资审美逻辑。

资本新叙事:从"茅宁时代"到"腾讯C位"

这应该是具备一定划时代意义的坐席变更。

腾讯首度问鼎国内公募主动持仓榜榜首,其实是港股标的第一次登顶,更是中国科技真正地站在了资本市场的C位上。

在此之前的榜首要么是地产爆发时的银行巨头,要么是消费主力军代表贵州茅台,抑或是新能源制造巨头宁德时代。

据Wind数据,一季度内上千只公募基金合计重仓腾讯1.52亿股,较上一季度环比大增24.27%。机构大举持仓下,一季度公司股价累计涨了19.18%,截至季度末其公募持股总市值较去年四季度末增了47.60%。

最终腾讯控股以698亿元问鼎公募主动(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持股市值最多的股票,大幅跑赢同期555亿元的宁德时代、381亿元的贵州茅台。

图源:都市现场

更重要的是,腾讯机构持仓大增并非个例,包括纳入港股通仅两个季度的阿里巴巴(位列第5)、中芯国际H股(第9)、小米集团(第11)、中国移动(第19)也都入围公募前二十大重仓股,且持股数量都有较大增幅。

得益于这些互联网巨头的助攻,港股成为资金的新高地。一季度主动权益基金持有港股比例的中位数环比上升了6.18%,为23.53%。

“2025年被视为投资界意识到中国在全球竞争中领先的一年。”德意志银行这句话现在得到了切实的真金白银认证,且含金量仍将上升。

科技自信中,重构投资审美体系

对于讲究确定性收益的机构投资者而言,企业的基本面和经营状况是这些巨头获得偏爱的根基。

透过腾讯、阿里、小米、中芯国际几家发布的2024年财报可以发现,大家都在有效回归高增长正轨。

腾讯在收入稳增的基础上,盈利受AI驱动超预期修复;阿里则在电商复苏以及新引擎国际业务的助阵下,成功走出增长停滞的困境;小米集团则得益于智能汽车新业务助攻,在扭转下滑颓势的同时,收入、盈利双激增并再创新高;此前曾受限于周期困境的中芯国际也成功在产能扩张基础上收入再创新高。

一条主线的爆发,基本面是底色,资金面则是催化剂,是燃烧的动力。

美联储预期继续降息的大背景下,2025年全球流动性开始大扭转。相较于估值泡沫极大的美股M7(即苹果、谷歌、亚马逊、微软、Meta、特斯拉和英伟达),过去持续承压且有一定体量的中概科技股成为资金更好的承接选择。

据证券时报数据,即便目前美股七姐妹相较此前的高点是回调了很多,但平均市盈率仍在30倍左右;而国内头部科技企业,如腾讯、阿里巴巴等市盈率约为20倍,估值悬殊仍在。

此前包括摩根大通、德意志银行等知名国际投行都纷纷直言看好中国科技股的表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概港股科技股在全球流动性中的曝光度。

有流动性、有空间、有曝光度、有科技自信,这些条件共同助力了腾讯、阿里、小米等科技股股价的大涨以及机构持仓数量的大增。

当然,相比过去的成绩,投资投的是未来。因此“腾讯们”未来的成长性才是支撑企业未来估值继续长虹的关键。

从共性出发,此次列入公募前二十大重仓股的这些港股公司,都标有“科技属性”,且它们的另一重相同的底色都落在被投资者寄予厚望的AI科技上。

高盛曾直言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AI基建看阿里,AI应用看腾讯”,如果再带上,AI端侧看小米,芯片制造看中芯、通信算力服务看移动,公募基金季度重仓榜一整个就是AI产业核心主链巨头的聚集点,而并非简单的板块轮动。

其中,腾讯由于其独特且庞大流量生态能助力公司在AI应用方面享受较强的增长确定性,目前持仓高居榜首;相较而言,其它巨头对AI的布局大多处在巨额投入期,离收益规模释放仍有一定距离。

过去我们一直在高喊国产替代、科技振兴等口号,不少科技类企业也砸入不少真金白银去践行这一任务,然而以逐利为目的的资本市场仍旧更偏好能产出切实收益的热门产业。

直到眼下AI产业爆发、国内产业政策导向转变,国内资本市场才有了重构新的投资审美逻辑的趋向。

这是中国制造自信、中国科技自信在另一层面的诠释。

当中国制造拥抱资本:一场全球突围之旅

公募重仓股变迁史,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资本注脚。

2019年白酒板块持仓高居榜首,对应消费升级与流动性宽松环境;2020-2023年新能源产业链权重拉升,映射“双碳”战略下的制造升级;当前港股科技股站上C位则宣告中国科技的全球竞争力进入下一个level。

除去腾讯控股能成为国内公募主动持仓榜头号仓外,今年以来南向资金持续加大的“扫货”力度也在诠释这一点。据统计,南向资金净买入金额在今年3月创下了296.26亿港元的历史纪录。

4月虽然受个股配售、“对等关税”落地、美股下跌等因素扰动,恒生科技指数出现一定调整,但机构扫货仍在持续。据悉,截至4月上旬年内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额达到4990.23亿港元,远超去年同期。

资金在寻找科技潜力股的同时,不少优秀企业也在努力主动贴合流动性更开放的国际市场。今年以来半导体及高端制造产业日趋高涨的“A+H”上市潮就是集中体现。

截至目前,包括紫光股份、剑桥科技、天岳先进、江波龙、广和通、杰华特、纳芯微、和辉光电……这些A股知名半导体企业都已宣布赴港上市。

当北美在试图通过关税等争议性手段操纵“制造业回流”时,中国制造业正在全力放开金融怀抱,而可喜的是,资本对中国制造的信心也来到了一个新的梯队。

结语

腾讯登顶公募重仓榜首,既是市场对企业未来战略的认可,更是对中国经济动能实现质的转换的憧憬。

但需清醒认识到,AI应用的商业化仍处早期阶段:腾讯混元大模型在复杂推理任务中的准确率尚有很大提升空间,产业互联网项目的毛利率仍较C端业务低。

当资本热情与技术现实存在温差,投资者需警惕估值透支风险。

对于腾讯,未来的真正考验在于公司能否在AI 3.0时代延续其"连接一切"的生态传奇。

而对于资本市场,这仅是科技重估浪潮的序章——当硬科技突破、软实力输出与资本形成良性共振,属于中国科技巨头的价值发现之旅,或许才刚刚开始。

来源:港股研究社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