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河财立方记者王宁宁
2025年的春风,裹挟着名为“具身智能”的科技预言席卷全球,巨大的风口让全行业沸腾,家电巨头也争先布局,试图实现人形机器人进“家门”。
近期有消息称,美的集团自主研发的类人形机器人,将于5月进入湖北荆州的洗衣机工厂,用于机器运维、设备检测等场景;其人形机器人将于2025年下半年进入线下门店,用于制作咖啡、商业导航等场景。可以看到,智能机器人的应用领域还停留在工业、商用领域,没有进入到家用场景。
国内三大白色家电巨头都有涉足智能机器人领域,只是路径不同。格力电器走自研路线,从深耕多年的工业机器人领域转向智能机器人领域,2024年成立了上海格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海尔智家则与机器人企业联手,2022年其全资子公司收购青岛塔波尔机器人企业,2025年又与乐聚机器人合作,展出国内首款为家庭打造的服务通用人形机器人“夸父”,能完成拿喷壶浇花、晾晒衣物等基础指令,虽然上肢能力有显著提升,但距离走进“家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比于营造噱头,家电企业跨界造机器人,看重的是家用机器人的市场前景。当前,传统家电市场趋于饱和,智能家居竞争白热化,家电企业急需找到第二增长曲线,人形机器人无疑是最佳选择。
2025年以来,人形机器人技术加速迭代,市场空间广阔。据机构预计,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380亿美元。而家电企业本身就在布局智能家居,多数研发了AI大模型,有一定的技术底座,如扫地机器人的导航算法、空调的语音交互模块等技术,可以为人形机器人提供技术支持。
但家用人形机器人并不容易实现,在家用场景中,机器人需要和人近距离接触,执行更加细致的工作,例如炒菜、整理收纳物品等,对机器人的自由度要求更高,还需要采集足够量的动作数据。因此,许多厂商会在中间场所试水,或先在工业、商业领域积累经验,有机构预计,未来5年到10年内,家用机器人才会在大众层面普及。
当我们讨论家电企业为何造人形机器人,还要看到人形机器人与家电设备的共存关系。未来,人形机器人未必是扫地机或洗衣机的替代者,也不是只会手握着吸尘器清洁地面的单一“执行者”,而可能成为连接全屋设备的超级节点,是能够作出智能决策的“管家”。
在这场演进中,人形机器人和家电企业都需要找准各自的生态定位,给予家庭场景智能化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