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电器最近发布的一季度财报很强势啊。
营业总收入超过416亿,同比增长13.78%,净利润59.04亿,同比大涨26.29%。这样的成绩单乍一看,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但是,格力的真实情况是走下坡路。
表面上看,营收和利润双增长确实喜人,但咱们得扒开数据看本质。先说说毛利率,这可是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
格力一季度的毛利率27.36%,同比下降了1.18个百分点。
就好比你卖,以前每个能赚3毛,现在只能赚2毛8了。
为啥会这样?原材料涨价是个大问题。大家都知道,空调生产离不开铜、钢这些原材料,而2025年铜价预计要飙升75%以上,甚至可能创下历史新高。这就像悬在格力头上的一把刀,成本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再看看营收结构,空调业务占比高达78.13%,这意味着格力依然是一条腿走路。虽然董明珠喊了多年的多元化,但生活电器、智能装备这些业务加起来还不到5%。
当年豪掷百亿收购银隆进军新能源,结果呢?格力钛的营收连财报都懒得单独列出来。
而美的在智能家电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达到21.2%,而格力只有18.5%。人家美的早就实现了空调+小家电+ToB业务的三驾马车驱动,格力却还在空调的死胡同里打转。
要知道市场份额是企业竞争力的试金石。格力空调内销出货份额同比下滑1.4个百分点至24.7%,而美的却逆势增长,内销份额达到28.5%。
并且,小米这个搅局者在空调市场增长了50%,在冰箱、洗衣机等品类更是增长超过100%。
这就好比一场马拉松,格力还在爬,美的已经开始冲刺,小米更是开着跑车超车了。
再看看海外市场,格力出口增长28.5%,听起来不错,但美的出口增长26.5%,海尔卡萨帝在高端市场更是风生水起。
格力的海外扩张更像是撒胡椒面,没有形成真正的优势。更要命的是,国内空调市场已经饱和,新房销售增速放缓,存量替换成了主要需求。格力78%的营收依赖空调,这就像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随时可能漏水的篮子里。
更麻烦的是现金流,是企业的血液,格力一季度的现金流却让人捏了一把汗。净现金流同比下滑75.20%,投资性现金流-201.7亿元,这意味着格力在疯狂烧钱扩张。
但问题是,格力烧钱能成事么?
更让人担忧的是,格力的股东结构正在悄悄发生变化。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下降1.17个百分点,深股通持股减少15.17%。外资用脚投票,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虽然董明珠连任董事长,以98.7%的票数获得支持,但这也暴露出一个问题,格力的发展太过依赖董明珠个人。一旦她的决策出现偏差,或者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格力拿什么来应对?
现在格力的股价是45.22元,市值2523亿元。这个估值合理吗?
来算笔账。美的预计2025年Q1营收1160-1170亿元,净利润120-122亿元,无论是营收规模还是利润增速,都远超格力。
但美的的市值只有格力的1.4倍左右,这意味着格力的估值明显偏高。
再看看市盈率,格力当前市盈率约为21倍,而美的只有15倍左右。
如果未来格力的净利润增速放缓,甚至出现下滑,市盈率很可能会向美的靠拢,到时候股价腰斩都有可能。
更可怕的是,市场对格力的预期已经太高了,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股价就会像坐过山车一样暴跌。
所以对于格力电器,我的建议只有一个,谨慎再谨慎。
如果铜价涨到2万美元一吨,格力的利润还能撑住吗?如果小米、美的继续抢占市场份额,格力的护城河在哪里?
格力曾经是中国制造业的骄傲,董明珠也是无数创业者的偶像。但商场如战场,没有永远的王者。美的通过多元化和ToB业务实现了二次增长,海尔靠高端化和海外并购打开了新局面,格力却还在空调的舒适区里打转。
想想柯达的故事,曾经的胶卷巨头,因为不愿改变,最终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最少,我看空格力。
你们觉得格力能走出困境吗?
$格力电器(SZ000651)$$美的集团(SZ000333)$$海尔智家(SH600690)$#【悬赏】2024年报季!穿越周期迷雾,解码投资真章##社区牛人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