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2511(GFEX|ps2511)$ #光伏协会辟谣"多晶硅产能整合"传闻# $光伏设备(BK1031)$ 关于规范多晶硅期货市场、维护散户权益的呼吁信
尊敬的监管部门、各位多晶硅期货投资者:
我是多晶硅期货市场的普通散户投资者,这波亏损巨大,今日怀着愤慨与期盼之情写下这封呼吁信。近四个月来,多晶硅期货市场被虚假信息裹挟,脱离基本面的非理性上涨态势愈演愈烈,尤其本周连续上涨行情中,谣言操纵市场的痕迹更为明显,无数散户蒙受损失,市场公平正义荡然无存,我们迫切期盼监管力量介入,还市场一片清明。
这四个月,多晶硅期货市场成了"小作文"的狂欢场。从"收储平台公司敲定"到"百万吨产能退出",从"协会制定标杆成本价"到"交割品缺货",各类传闻层出不穷。进入本周,谣言更是密集发酵:先是传出"600亿元收储计划即将落地,协鑫科技等企业联合成立的整合平台月底前完成注册",接着又有"产能调控政策文件即将发布,主管部门已确认相关规划",甚至出现"中硅产能整合有限公司已完成工商注册,共管账号同步开立"的具体传言。这些信息或凭空捏造政策动向,或曲解企业表述,却没有一条能得到官方证实——通威股份等头部企业否认相关收储细节,行业权威人士直接辟谣平台注册传闻,主管部门也未披露任何产能调控文件。
更荒诞的是,市场核心数据层面的矛盾已公然显现。协鑫科技昨晚发布公告显示,其三季度多晶硅成本仅2.4万元/吨,销售价格达4.2万元/吨,而硅业分会10月15日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当前N型颗粒硅成交均价为5.05万元/吨,N型复投料成交均价更是高达5.32万元/吨,二者价格差异显著。要知道,硅业分会作为行业权威统计机构,其数据是市场定价的重要参考,但上市公司公告具备高度公信力,如今两者数据完全不符,让市场不禁质疑:究竟哪一方的数据存在水分?这种核心数据"打架"的现象,不仅让投资者无所适从,更给虚假信息提供了滋生空间,为价格操纵创造了条件。这些未经核实的虚假信息,竟成了盘面疯涨的"燃料",而这轮暴涨完全脱离产业基本面。当前多晶硅行业正深陷产能与库存的双重高压:全球有效产能已超340万吨,国内10月产量预计达13.4万吨,全行业库存攀升至45万吨,足够覆盖全球1.5个月需求。反观需求端,国内8月光伏装机量同比暴跌55.29%,9月组件排产下滑,每月实际需求仅约10万吨,供需缺口形成每月超3万吨的过剩量。在上下游持续亏损、产能过剩率超40%的背景下,期货价格却在谣言推动下一路狂飙:从6月的30400元/吨涨至10月16日的55000元/吨,在这样一个产能越反越大、产量越反越高、库存越反越多的市场里,价格却越反越高?这合理吗?这符合基本的经济规律吗?这难道不是对“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初衷的最大讽刺吗?
更令人愤怒的是,监管部门在哪里?
《期货和衍生品法》颁布至今,难道只是摆设?当市场被虚假信息反复操纵,当“品牌交割”制度成为少数厂商垄断资源、制造逼仓的工具,当异常交易席位频繁出现集中持仓、对敲拉升,为何没有彻查?为何没有问责?
高产能、高库存、与高价格并存,这样的市场行情毫无逻辑可言。
这种被虚假信息操纵的行情,我们不禁要问:监管部门在哪里?《期货和衍生品法》明确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扰乱市场,规定利用不确定信息诱导交易属操纵市场行为。此前上海点钢电子商务因发布虚假铁矿石信息,已被证监会处以30万元罚款,相关责任人也受到处罚,这足以说明监管有法可依、有例可循。但面对多晶硅市场持续四月的虚假信息乱象,面对本周谣言驱动的连续上涨,面对完全背离供需规律的价格波动,为何迟迟未见实质性监管行动?
我们更痛心于《期货和衍生品法》的权威被漠视。这部旨在维护市场秩序的法律,本应是散户的"保护伞",如今却因执行缺位近乎"摆设"。当"小作文"上午传播、下午辟谣,当操纵者借着虚假预期收割后全身而退,法律的威慑力荡然无存,市场公平何从谈起?
在此,我们向监管部门郑重呼吁:一是立即对多晶硅期货市场开展专项核查,重点追溯本周连续上涨背后的虚假信息源头,依据《期货和衍生品法》及刑法相关规定严厉处罚;二是建立虚假信息快速澄清机制,及时通过官方渠道发布权威产能、库存、政策数据,挤压谣言生存空间;三是强化常态化监管,对异常波动品种实施重点监控,紧盯持仓结构变化与资金流向,防范操纵市场行为。
同时,我们呼吁广大散户团结起来:坚决抵制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不盲目跟风交易;主动向监管部门举报市场乱象,用合法途径维护权益;理性参与市场交易,共同守护市场生态。
期货市场不应是投机者的乐园,更不应是散户的""。高产能、高库存下的价格泡沫终会破裂,但散户的血汗钱经不起等待。我们坚信监管部门能正视问题、果断出手,让《期货和衍生品法》真正落地生效,让多晶硅期货市场回归理性与公平。
此致
敬礼!
多晶硅期货散户投资者
2025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