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从事生态农业研究,我30年前就知道了浙江德清,知道德清的粮、桑、渔、畜生态农业模式,以及德清早在1993年就成为中国首批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县之一。
10年前的8月,听说德清淡水珍珠在历史起源与演变、复合养殖技术、产业发展以及衍生的珍珠文化等方面颇有特色,具有成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潜力,我陪同导师李文华院士第一次走进德清。此后这10年,因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和项目团队多次来到这里。
德清属于太湖流域河网地区,荡、塘等相间分布,俯瞰之下宛如镶嵌在大地上的一颗颗“珍珠”。水面大,水质优,这里天然适合发展淡水养殖。
据考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珍珠人工养殖的国家。早在南宋时期,湖州府人士叶金扬就利用当地产的褶纹冠蚌,将锡和其他金属的、木质的、骨质的浮雕放在蚌的贝壳和外套膜之间,成功培育出附壳珍珠,首创附壳珍珠养殖技术,实现了珍珠从自然形成到人工培育的跨越。
如今,走进德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水面上那一排排白色球状浮标,它们彼此串联,仿佛一串串“珍珠项链”——这下面,正孕育着真正的珍珠。
在一次考察中,我们拜访了被誉为“当代叶金扬”的沈志荣老人。他说,“我从小就有一个‘珍珠梦’。”1967年,19岁的沈志荣踏上了淡水珍珠养殖的探索之路。历经数次失败后,他在古老的附壳珍珠养殖技术基础上成功收获了第一批淡水游离珍珠,后来又研究出三角帆蚌人工繁殖技术、三角帆蚌病毒性蚌瘟病防治技术等,开办珍珠加工企业,建设了珍珠博物院和珍珠文化园、小山漾珍珠生态养殖基地。
珠农张国勇向我们展示了珍珠的插种技术,并带我们参观了他的养殖塘。“这里不仅养珍珠,还养鱼。鱼吃草、蚌吃鱼粪、蚌内育珠,形成生态循环,既改善水质,还能实现鱼蚌双丰收。”
这样的养殖方式,同样源远流长。先民们早就在长期实践中发现,淡水鱼类与淡水蚌类在自然生境中存在共生依存关系,只有在水域中维持适宜的鱼蚌配比,才能实现稳定的渔业产出。因此,传统淡水育珠均以鱼—蚌混养模式开展。然而,如何确保淡水育珠蚌生产出品质上乘、数量可观的珍珠,并规避水下捕捞的风险,始终是制约珠农生产的核心难题。直到南宋时期叶金扬发明附壳珍珠养殖技术,经3至5年培育即可产出优质珍珠,才解决了这一难题。从此,德清珍珠传承千年。
鱼塘中,鱼蚌混养;稻田中,稻鱼共生。放眼望去,农田、鱼塘、林地与村庄,不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景象吗?
今年,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在我看来,德清人为世界奉献的远不止莹润饱满的珍珠,更是自强不息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以及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智慧。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