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和上海松江的联系非常紧密。”安徽赛富乐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总监牛献龙对于沪六产业协作有着切身体会。在近日沪上媒体团走进安徽六安的活动中,他告诉第一财经,一方面,上海松江国投吉六零资本与金安产投资本合作,为其带来了一笔数额不小的C轮投资;另一方面,松江G60科创走廊有着研发、人才上的优势,为他们的生产制造端落地六安提供了助力。
这家企业于2024年10月注册成立,自2025年6月首条产线正式投产以来,还不到半年的时间,整体产值已近5000万元。牛献龙表示,Micro-LED芯片及模组研发制造是公司的核心业务,其在终端则分别对应了商显大屏、微显小屏,具体场景则覆盖车载导航屏、手表屏、AR/VR投显屏等。
据牛献龙称,他们现阶段的合作客户包括利亚德、三星、索尼,以及上海三思、南京洛普等行业龙头。目前,公司正在协同这些合作伙伴解决产品落地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如光效、全彩化、量产性等,“六安当地的租金、人力成本会更有优势,这也使得我们的生产制造更加顺畅,而沪六合作共建的深厚基础,让我们下一步的产能释放底气更足。”
目前,他们首条投产的产线中,一期投资约为1.1亿元,可年产芯片约1.5亿颗,后续公司还将在长三角布局设立产线与研发基地。
同样位于六安的明天氢能公司,将“上海研发+当地制造”视为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该公司品牌总经理张健告诉记者,他们的研发中心设在上海,主要是与上海同济大学的专家团队开展燃料电池系统控制领域的技术攻关合作。合作的8年时间里,实现了氢燃料电池的3次迭代,将其功率从30kw提升到了300kw。同时,氢燃料电池的起机率、功率等性能指标也有所提升,日功率从3kw提升到了6.5kw。
张健介绍称,公司已是“国内首座万套级产业化工厂”,拥有氢能及燃料电池自主核心技术,填补了氢能公交、物流、环卫、叉车、船舶等多项安徽省(芜湖、合肥等地)内应用空白,“由于和肥西毗邻,六安的区位优势、地理环境都有利于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再加上六安长江西路(原312国道)与合肥打通后,员工从合肥到六安也就30~40分钟车程,上班很方便”。
在沪六产业协作过程中,六松创新中心(也称“六松现代产业园”)发挥了关键作用。中心采用“管委会+公司+基金”模式,由松江、六安市金安区两地国企共同出资成立运营公司,负责两地的产业规划、招商和运营,其中,“财税分成、统计分算”是该中心独有且正在探索的跨域产业协作模式。
松江区派驻六安挂职干部、六松现代产业园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健表示,上述赛富乐斯、盛曼包装(现处于试生产阶段)两家企业正是该产业协作模式的受益者。由于要素成本较高、空间受限或有扩产需求等原因,一些上海企业就会考虑将相关供应链放在安徽合肥或者周边如六安等地,这里区位交通优势明显,也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分成比例上,两家企业依法依规留抵退税后,六安市及金安区实际留存部分,按照6:4比例与松江进行分成;分算比例上,收益共享期内,相关统计指标数据按照六安市占60%、松江区占40%比例进行分成。上述财税分成、统计分算期限都为5年。“实际上,这一产业协作模式相对简单、可复制,其不涉及重资产、也没有要开发建设的资源,更多地是由六安去承接一些外溢的资源。”谈及收益的落地,丁健说,由于上述企业还处于发展爬坡期,产值无法在短期内达到很高水平,“我们要按照推进节点,在政策文件的框架下,尽快启动数据测算工作,并且在具备了分成条件后,让沪六两地共享成果,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模式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