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28日电《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加强基础设施统筹规划,优化布局结构,促进集成融合,提升安全韧性和运营可持续性。”这是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扎实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
第一,这是统筹协调各领域各地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优化布局结构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重大科技设施、水利工程、交通枢纽、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全球领先的成果。但也应该看到,我国基础设施布局结构性问题仍然存在,区域间、城乡间、系统间、类别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比如,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进入更新换代、优化提升阶段,而中西部及特殊类型地区路网、电网、燃气管网、移动通信网等还有空白点。又如,农村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缺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互联网普及率比城镇低。再如,经营性和准公益性基础设施发展较快,而公益性基础设施投资积极性不高,水利、新能源等领域短板比较突出。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强调要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对推进信息通信网络、全国一体化算力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薄弱地区覆盖和通达保障,优化能源骨干通道布局,加力建设新型能源基础设施,健全多元化、韧性强的国际运输通道体系等作出部署。
第二,这是推动各类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促进集成融合的需要。从数量和覆盖情况看,我国各类基础设施发展成效都很显著。比如,截至2024年底,我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世界第一,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世界第一,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6轴7廊8通道”建成率超过90%,覆盖超过80%的县,服务90%左右的人口;电网规模世界第一,充电桩覆盖98.4%的高速公路服务区;5G网络规模、网上零售额世界第一,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通宽带、直接通邮;等等。但各类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协同融合难问题长期存在,既增加建设成本,又降低运营效益。比如,“高速公路、农村公路两头好,国省干线中梗阻”,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设施分头建设,输电、输油、输气、煤运等能源输送通道与铁路、公路、水路大通道协同不足,铁路、港口、机场、产业园区、物流园区连接不畅,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制度规则和标准不完善,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强调要促进各类基础设施集成融合,对加强综合交通运输跨区域统筹布局、跨方式一体衔接,推进跨区域跨流域大通道建设等作出部署。
第三,这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安全韧性的需要。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离岸深水港、大型机场工程、大跨度桥梁、特高压输电、先进核电、特大型水利工程、移动通信网等建造技术迈入世界先进或领先行列,安全性显著增强,建设运营中的重大安全事故很少。但与应对自然灾害、极端天气和突发事件的需要相比,与保障国家安全的要求相比,我国基础设施安全韧性还需提高。比如,过去不少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时对各类极端情况下抗毁性考虑不足,投入运营后又轻养护,在自然灾害面前表现脆弱;边境地区基础设施与守边固边和国防建设要求不相适应;战略物资储备、大宗商品储运、城市平急两用等基础设施与应对突发事件要求还有差距;关键核心技术装备严重依赖进口,影响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安全;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强调要提升基础设施安全韧性,对加快建设现代化水网,增强洪涝灾害防御、水资源统筹调配、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推进城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全面贯彻国防要求等作出部署。
此外,针对有的项目设计过度超前、有的新型基础设施投资过热、有的设施重建设轻管护等问题,《建议》还提出要提升基础设施运营可持续性,强调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要注重适度超前和集约高效利用、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要注重更新和数智化改造,切实提高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