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2025东方美谷国际化妆品大会在奉贤区南上海科创中心开幕。作为“中国化妆品产业之都”的年度盛会,本届大会以“向新而行美力共生”为主题,汇聚全球美妆领域顶尖学者、行业领袖与企业精英,共话产业变革,共探发展新机。大会现场还发布了《2025东方美谷蓝皮书》,为化妆品产业未来发展的新方向、新未来提供多重视角。
十年深耕成效显著
以化妆品为代表的时尚消费品是上海重点发展的核心产业之一,也是上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作为上海美丽健康产业核心承载区之一,今年是东方美谷产业品牌诞生的第十年,历经多年耕耘,东方美谷已从战略构想成长为集研发设计、智能制造、检验检测、展示交易、功能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集聚地,成为上海美丽健康产业的亮丽名片。
大会上,奉贤区委书记刘平用三个“3”概括十年发展成就:规模与增速双突破,规上企业数量和产值十年增长三倍以上,2024年产业产值达145.3亿元,年均增速稳定保持在13.3%,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同时,产业集聚效应凸显,全市30%以上的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和持证生产企业集聚于此,形成从原料研发到终端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品牌价值与自主实力提升。当前,东方美谷品牌价值突破338亿元,成为全国首个3A级知名商标区域品牌。自主品牌产值占比从十年前的30%提升至70%,在中国美妆品牌TOP100榜单中占据10席,本土品牌竞争力显著增强。
本次大会现场还集中展示了一批东方美谷代表性创新成果。比如,自然堂自研极地酵母喜默因突破原料“卡脖子”问题,构建“三大科学体系”;上美集团研发全球首个品牌自研环六肽-9,渗透效率较直链肽提升24倍;资生堂整合30余年医美研究成果,推出械妆联合的全新医美品牌律曜;耀速科技以器官芯片结合人工智能,重塑美妆功效检测标准。东方美谷与欧莱雅合作的“BIG BANG美妆科技共创计划”已孵化60余个项目,上海中医药大学植物细胞外囊泡项目实现量产,法国CTIBIOTECH的3D打印皮肤技术被多家知名企业采用,东方美谷的创新生态正持续完善。
推出区域性政策精准赋能
为进一步激发产业活力,大会现场,奉贤区正式发布《关于促进“东方美谷”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据悉,该政策聚焦科技创新、产业生态、消费升级、服务优化四大维度,推出11项核心举措,最高支持额度提升至2000万元,精准破解企业发展痛点。
其中原料创新领域支持力度显著加大,据悉,新政对在国家药监局注册备案并首次纳入化妆品原料目录的新原料,以及采用中国特色植物资源研发的新原料,给予分级奖励,同时配套毒理学检测效能提升专项补贴,切实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此外还将配套毒理学检测效能提升专项补贴,对企业开展的新原料安全性评价、功效宣称验证等检测项目,按实际费用的50%给予补贴,单个企业年度补贴最高500万元,切实降低研发投入压力。
在集群培育与出海支持方面,新政创新提出“产业链协同激励计划”,对“链主”企业通过技术输出、订单共享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发展的,按年新增交易额的5%给予最高 500 万元奖励。
针对出口增长迅猛的产业态势,新政与海关“十一条”措施深度衔接,对纳入海关“白名单”的企业给予通关补贴,对通过远程属地查检实现快速出口的产品,按出口额的3%给予额外奖励。新政还将升级“项目服务管家”制度,为企业提供从研发到投产的“一对一、全天候、保姆式”服务,同时依托新揭牌的上海东方美谷化妆品审评核查前置咨询服务中心,将注册备案咨询、检验检测预约等服务前置,预计可将企业新产品上市周期缩短40%。
2025东方美谷蓝皮书全新发布
大会现场还发布了《2025东方美谷蓝皮书》,聚焦化妆品行业新动态新趋势,以翔实的数据和分析为行业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蓝皮书显示,2025年前9个月,中国限额以上单位化妆品零售总额达3287亿元,同比增长3.9%,市场需求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其中,线上渠道表现尤为突出,占整体零售总额的比例提升至54.8%,成为拉动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直播电商、私域流量等新兴线上模式持续发力,推动消费场景不断拓展。
在消费群体方面,三大新势力正加速崛起。其一,男性美妆市场正持续扩容,男性化妆品消费额同比增长25.6%,洁面、防晒、控油类产品需求旺盛,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成为新的增长蓝海。其二,银发群体消费觉醒,55岁以上人群化妆品消费增速达18.2%,抗衰、保湿、温和护理类产品备受青睐,老年美妆市场潜力逐步释放。其三,小镇青年消费升级,三四线城市及县域市场消费增速达15.4%,本土性价比品牌与国际中端品牌共同抢占市场,下沉市场成为企业必争之地。
蓝皮书还揭示了当前美护产业发展聚焦的三大方向。其中,功效护肤成主流,具有抗衰、美白、修护等明确功效的产品市场份额占比达62%,消费者对产品成分与科学依据的关注度显著提升,功效宣称合规化成为行业共识。
同时,个性化美妆正持续兴起。定制化护肤品、DIY彩妆套装等产品销量同比增长30%,依托大数据与AI技术的肤质检测、定制配方服务逐步普及,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在产品力方面,文化赋能趋势明显,融合中国传统美学、非遗技艺的美妆产品关注度提升,“国潮+美妆”模式持续升温,本土品牌通过文化IP打造差异化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