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西安11月28日电(记者吕昂、李亭、张天源)北依九嵕山,南临渭河水,古都咸阳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也一度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面临“成长的烦恼”。近年来,咸阳积极探寻发展和保护的最佳平衡点,以绿色低碳转型为路径,聚力提升产业“含绿量”,强化环境治理能力,厚植绿色底色支撑高质量发展“含金量”。扮靓“绿色颜值”、做强“金色产值”,咸阳以产业之变、生态之变,持续绘就发展绿色答卷。
产业之变:绿色低碳转化“金色产值”
走进位于咸阳高新区的陕西氢能质量技术创新基地,工程师正在一组“集装箱”前操控调试设备。这是陕西省首个模块化集装箱式PEM制氢-储氢-加氢-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一体化氢能综合利用项目,能够验证光伏直接制氢、高压储氢、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以及氢能交通等场景应用,有助于系统掌握氢能制取、储运和加氢站建设等关键技术,进一步提升氢能利用效率与安全性。
近年来,面对化石能源逐渐枯竭与环境污染加剧的双重挑战,传统能源大省陕西勇闯氢能赛道,谋划打造千亿级氢能全产业链。随着由陕西氢能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与咸阳高新区管委会共建的共享平台陕西氢能质量技术创新基地落地运营,咸阳这座以传统能源产业为特色的城市,也加速向氢能产业转型,在制氢、储运、应用等环节形成突破性布局。
据悉,该基地已落地氢气品质检测实验室、电池能效检测中心、氢能整车及氢能零部件检测实验室等多个项目,并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技术创新中心(终端用氢装备),开展氢燃料电池系统可靠性技术研究等10个科研项目。8家涉氢企业陆续入驻,推动基地构建“制、储、输、用、测”一体的氢能产业链条。
“咸阳具有资源型优势,又受益于西咸一体化发展,创新资源、人才优势集聚,加上近年来积极推动新兴产业布局、形成良好氛围,都促成我们落地咸阳发展氢能。”陕西氢能(咸阳)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亚军表示,依托基地建设,将推动咸阳成为陕西省绿氢供应基地、燃料电池创新中心、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和多元应用示范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高地。
从被誉为“纺织城”“电子城”的老工业基地,到如今“氢”风正劲,正是咸阳在绿色发展理念下推动“产业之变”的生动写照。近年来,咸阳加快改造升级能化、食品、建材、纺织等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型显示、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医药等新兴产业,前瞻布局人工智能、光子等未来产业。
据介绍,当地近年有序推动砖瓦、橡胶、铸造及百余户散乱低效企业分类整治,推进兴化集团异地迁建打响陕西全省产业结构调整第一枪,目前全市B级以上环保绩效企业达76户,占比位居陕西省第一。
传统动能焕新升级,新动能积厚成势。2024年,咸阳经济总量突破30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位居陕西全省第一;今年1至8月,咸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成绩持续亮眼。
咸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咸阳将继续抢抓“三个机遇”,持续推动“产业之变”:一是“两重”“两新”机遇,引导企业大规模更新技术设备,以数智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二是东部产业转移和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机遇,承接电子信息、现代医药、新材料等高端产业,壮大战略新兴产业;三是秦创原建设和西安咸阳一体化机遇,依托秦创原咸阳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强化政策集成和制度创新,主动融入西安“双中心”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光子、氢能等产业协同发展。
生态之变:向绿而行惠民生
一泓碧水润古城,深秋的咸阳湖畔叠翠流金。秋风吹拂银杏叶换上金色盛装,咸阳湖也步入了色彩斑斓的诗意时节。作为渭河综合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咸阳湖景区历经数年建设,现已形成“万亩水面、万亩绿地、万亩花海”的渭河生态湿地长廊和城市中央水生态景观带,并实现360度全开放,与城市无缝融合,呈现“园在城中、城在绿中、人在画中”的美好图景。
很难想象,渭河咸阳段过去一度因为河道淤积、水质污染面临生态环境恶化,曾经“关中八景”之一的咸阳古渡失去绿水环绕的光彩。咸阳市委、市政府坚持生态优先,组织专家团队实地调研,大到功能分区、小到设施布局反复征求市民意见,最终敲定治理方案并付诸实施。“这里的河水以前又黑又臭,两岸光秃秃的。这几年水变清了,绿树成荫,成为许多市民日常生活离不开的重要地标。”在湖畔绿道散步的咸阳市民刘女士说。
凭湖远眺,一座古渡廊桥横跨咸阳湖与渭河自然河道,桥上廊、亭、坊尽显秦风秦韵,与毗邻的清渭楼、古渡遗址等交相辉映。“如今的咸阳湖景区,春游繁花万亩,夏品荷塘悠悠,秋有层林尽染,冬看飞花盛景,又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景观群落。”咸阳湖管理处工作人员唐肖肖介绍,目前景区年接待游客量已超1000万人次,已成为咸阳的“城市会客厅”“市民后花园”,更是代表咸阳“生态之变”的“城市名片”。
近年来,咸阳积极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扩绿、增长,生态环保大格局不断形成,多点突破大气污染治理,扎实推进碧水净土保卫战。较“十三五”末,咸阳空气质量逐年改善,综合指数下降10.6%,PM2.5下降13%,PM10下降9.9%,重污染天数减少16天。该市8条河流21个断面优良率连续4年保持在88.9%,参与国家考核的市县级水源地100%达标。
“生态之变”更体现在市民日常的低碳生活细节中。在咸阳街头,新能源公交车、共享单车和电动自行车逐渐成为市民的首选,全市不断完善自行车道和步行系统,鼓励“公交+骑行+步行”低碳出行。水暖炕、石墨烯炕等新型取暖方式也走进千家万户,2024年冬季咸阳市南7县市区基本实现“水暖炕”改造全覆盖。同时,咸阳还积极推进14个小区新增地热、渭河热电厂余热、城区西区和北区地热替代燃气等供热项目建设。
向绿而行的背后,是环境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咸阳颁布实施《咸阳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咸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探索“碳汇+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创新机制,还建成“1+N”智慧环保平台,对1737家企业实行“一企一码”信息化监管,125个镇办空气自动监测网络全覆盖。当地推广“环境问题随手拍”APP,鼓励群众随时随地记录和反映环境问题,形成“人人都是观察员、人人都是监督者”的氛围,上线以来受理群众举报问题8703件,办结8304件,奖励资金36.62万元,全市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唯有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咸阳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市将锚定生态环境全面改善目标,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以降低PM2.5浓度为主线,以美丽河湖建设为抓手,以落实土壤污染源头防控体系为重点,以深化“无废城市”建设为目标,以环境治理能力建设为支撑,有力推动美丽咸阳建设再上新台阶。(参与调研:卫韦华、王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