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广告、直达结果”,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是AI搜索最响亮的招牌,也是与传统搜索体验的一大显著区别。用户们相信,向AI抛出疑问后得到的回复,是大模型整合海量信息后生成的总结。因此,人们无需再点开一个个蓝色链接,省去了从无数广告中筛选有效内容的时间与精力。
然而,一些用户却在和AI的问答中发现了奇怪的现象。当有人向DeepSeek询问香港旅游攻略时,回复中却提到一位当地导游的联系方式,并建议用户直接联系对方了解实时攻略。也有人在问豆包关于空调省电的问题时,豆包在回答里直白地推荐了某品牌变频空调。越来越多的迹象导向了一个共同怀疑:广告是否已经开始“入侵”AI了?

图片来源:社交媒体截图
看似客观公正的AI回答背后,其实暗藏广告痕迹。但这些广告与DeepSeek、豆包等AI平台并无直接关联,而是和一项新兴的营销方式GEO有关。GEO,即“生成式引擎优化”,指的是让生成式AI在回答问题时,优先引用或推荐某些品牌和产品,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用户的认知及决策。
有GEO服务商告诉蓝鲸科技,其定价以市场平均水平为参考,企业客户需为每个关键词支付3980元至5980元不等的季度费用,就可保证自身品牌内容在AI平台上的呈现或排名情况。具体收费则取决于关键词类型及难度,如点出具体名称的品牌词、涉及城市或区域的地域词、面向全国的行业词等等。

图片来源:社交媒体截图
尽管AI搜索商业化尚处早期,GEO已悄然入场,并展现灵活的市场打法。一位服务商直言,GEO的核心不过是“帮客户写稿、发稿”,这已成为企业的日常动作,即便AI平台也难以阻止。随着AI平台陆续试水变现,原本简洁的交互界面可能被更多付费推广位和功能入口占据。最终,人们或将习惯于一个彻底商业化的AI世界。谁
能左右AI“说什么”?GEO服务商各显神通
如果把AI模型看作一个已经被训练好的系统,非模型厂商的外部人士是无法直接修改模型本身的。但多数厂商会给模型加上实时检索、插件调用等能力,以更好地反映信息的动态变化,这为GEO服务商们留出了可操作的空间。因此GEO业务的关键其实在于,如何通过内容的生产与分发,让大模型在生成答案时能够优先采纳并呈现这些信息。然而,大模型的内部机制就像一个“黑箱”,外界很难准确判断每家模型倾向于收录什么样的信息。
在这块不透明的地带上,不同类型的GEO服务商摸索出了各自的路径。
在今年转来做GEO服务之前,胡铭轩更熟悉的是SEO(搜索引擎优化)业务。SEO针对百度等传统搜索引擎,通过优化网站和内容,让其排在自然搜索结果的前列。胡铭轩在做GEO时也延续了SEO的模式,围绕关键词进行内容的设计和输出。在他看来,只要内容足够优质,品牌就既能在AI平台上获得展示,也可以在搜索引擎上提升排名。
“其实最开始做的时候,我心里也没底,因为不知道AI到底抓不抓。”胡铭轩对蓝鲸科技说道,“后来发现AI有一套逻辑,总结了自己的方法,跑下来是顺的。”
按照胡铭轩的经验,AI更喜欢逻辑清晰的理科式文章,但大多数人可能觉得枯燥无味,读起来就像学术报告。这类GEO文章追求的不是自然、易懂,而更像是在写证明题。要围绕“某品牌为什么好”这一主题,按照“1234”的行文结构,从品牌历史、业务案例、行业定位等不同角度分点论述,还得多引用些行业白皮书等三方信源。“核心还是在人力上,每天多发内容、多找优质媒体平台。”他总结出来。
像胡铭轩这样从SEO业务转型来的,组成了当前GEO服务商的绝大多数。与此同时,也有一批原先主做社交媒体营销的服务商,开始关注到AI平台这块兴起的流量洼地。
内容营销平台新榜的GEO业务负责人Hoy认为,GEO和社交媒体营销存在相通之处。他向蓝鲸科技解释称,国内许多AI工具都出自互联网大厂之手,旗下本身就拥有庞大的社交媒体生态,必然会成为AI平台的主要信源之一。因此像新榜这样的服务方,就能沿用既有的方法论,通过打磨社交媒体等各类信源的内容,来实现GEO的效果。
Hoy观察到,不同AI平台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源隔离。腾讯的AI助手元宝更倾向于引用微信公众号的信息,字节豆包则更多地收录抖音、今日头条的内容。至于DeepSeek、Kimi等创业公司的产品,对信源的选择更为通用,会优先抓取搜索引擎的信息,如企业官网、搜狐、知乎等渠道。一些软件开发等垂直领域的AI工具,信源可能更偏向CSDN等专业开发者论坛。
在GEO行业中,除了这两类从传统营销领域延伸而来的服务商,还出现了另一股技术底色更鲜明的新力量。PureblueAI清蓝是一家AI营销方向的初创企业,其创始人兼CEO鲁扬曾任字节火山引擎市场总经理,负责豆包大模型和字节云服务的市场业务。鲁扬向蓝鲸科技介绍称,其核心理念是不靠人工经验来揣测,而是通过自研的模型算法来做GEO。
“因为GEO面对的是大模型,没有办法靠人工去追逐一个模型,你追不上它,也参不透它。”鲁扬表示。他将这套思路类比成量化交易,摒弃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程序来做决策。团队训练出一个混合架构模型,并通过强化学习,让模型学习内容的特征结构,从而达到更高的AI可辨识度。
根据学习到的结果,PureblueAI清蓝的模型不仅能直接生成符合AI平台偏好的内容,还可以推演出适合的稿件发布渠道。在为一家To B的SaaS产品提供GEO服务时,算法出乎意料地指向一个To C的导购网站。尽管这不符合以往的人工经验,但品牌内容发布后,最终被AI引擎成功收录并置顶。
当前的GEO市场还处在早期混战阶段:规则未明、参与者众多。因为无论是AI技术本身,还是各家AI平台的商业化进展,都尚在摸索初期。但营销服务商们向来深谙流量之道,比起等待逐渐成熟的市场,或许先一步摘下低垂的果实更为重要。
营销效果难量化,谁愿为GEO买单?
一个成熟的广告生态通常配有完善的效果评估体系,能帮助广告主科学地衡量营销投入的回报。以电商卖家为例,做SEO时要看是否为网页带来了自然流量、这些访问者是否最终下单。如果做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营销,则更关注通过平台链接下单的人数,以及品牌在平台上的粉丝规模或口碑表现。
但这些评估方式在GEO中却很难跑得通,因为AI平台无法完整地追踪用户的行为路径。Hoy解释称,一些AI平台并不会在回答后附上网页链接,用户就无法直接点击进入商家的相关网站。即便提供了参考信源,许多人在拿到AI的回答后,常常也会转向搜索引擎或其他应用下单。这部分行为超出了AI平台的记录范围,因此计算不了转化率。
多位服务商指出,目前GEO尚无精准的ROI评估方式,通常关注客户品牌在AI平台上的推荐率和排名情况。Hoy则表示,有时也可以间接地评估GEO的转化效果。例如电商客户在投入GEO后,若观察到淘宝等平台上的进店访客数发生了变化,就可大致认为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由于无法直接衡量转化效果,大多数GEO服务商都不按效果收费,而是按关键词定价。即企业客户根据推广的关键词数量付费,不看最终带来的销售或转化。但鲁扬认为,PureblueAI清蓝的定价属于按效果付费模式。按照他们的定价,在AI平台保证不同等级的推荐率和排名位置,如前三位或置顶,都对应着不同的收费档位。
PureblueAI清蓝在追踪客户呈现情况时发现,即使成功登上AI推荐首位,之后仍可能发生波动。其中,小幅波动的一个典型原因是受到竞品影响,对方的营销内容有可能导致己方的采信权重会相对变低。但有时数据会出现大幅波动,往往是因为AI平台的算法迭代。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他们利用自研模型再次学习,并依据最新的学习结果重新发布内容。

图片来源:PureblueAI清蓝记录的客户呈现情况
在鲁扬看来,找上门来的客户,最初大多对GEO服务抱着尝鲜的态度。“但是试探完之后看到效果了,绝大部分客户都选择了续约和增加预算。”
一位跨境电商行业的营销人员告诉蓝鲸科技,其所在的公司每年整体营销预算相对固定,由团队自行调配。目前,社交媒体是其中投入占比最高的营销渠道。但随着AI平台的热度不断上升,他们也开始思考是否要从预算中划出一部分,转向AI平台进行营销投入。
但在初步接触几家GEO服务商后,该营销人员决定还是再谨慎地观望一下。“他们提供的方案更多是换来一些曝光维度的点击,不能直接地指向结果。但这几年大家会更注重品效。”她更希望在点击、转化到成交的全链路上,增加更多数据维度的追踪,来证明做AI投放是划算的。
“以前我们刚开始做红人投放的时候,也经历过这个阶段。要说服老板去迁移这笔预算,多数都会用‘小步快跑’的模式。”这位营销从业者表示。按照她的经验,可能会先从全年营销预算中拨出约5%,在两到三个月的时间内投入几万元进行效果验证。如果结果显示新渠道的ROI优于其他渠道,才会在下一阶段逐步加码投放。
“现在的大环境下,大家聊到AI多少都会有点‘饥渴’。”该营销人员说,“感觉GEO的做法其实就是外面套了一层AI的皮,让大家都来试下这件外衣,但内核本质没有变。”
搜索战局大变天:AI平台仍在克制,GEO已抢先掘金
国内各大平台上对GEO的讨论,大多从今年三四月份开始变得活跃。有服务商认为,是年初DeepSeek的火爆出圈,让业内注意到AI这片显现出流量潜力的领域。也有服务商表示,是国外几家GEO初创企业的成功融资,引起了国内同行的关注。
无论契机如何,总之在红利逐渐消退的营销行业,AI成了久违的新刺激。服务商们敏锐地嗅到了其中的机会。胡铭轩直言,“对外宣传时GEO能够吸引关注。如果还在说旧的东西,别人可能没兴趣。”对企业来说,凡是可能挖掘到流量的地方,也都应该试一试。

图片来源:社交媒体上关于GEO服务的海报
胡铭轩发现,在企业相对固定的全年营销预算里,分配结构正发生明显变化。随着传统搜索引擎的流量走弱,SEO的回报开始下降,企业预算难以继续有效花出去。多余的资金需要找到新渠道,于是GEO正好提供了一个机会。“本身是用户搜索习惯的迁移,他们不在搜索引擎上搜了,可能去AI或者小红书搜了。”他解释道。
数据佐证了用户搜索行为的改变。据调研机构QuestMobile的报告,今年8月,AI搜索引擎、AI综合助手的月活跃用户规模分别高达6.7亿和6.5亿,AI应用行业呈现出“双寡头”的格局。去年亦有消息称,小红书在四季度的日均搜索量已接近6亿次,而百度的日均搜索量略高于10亿次,小红书的搜索体量已接近百度的一半。

图片来源:QuestMobile
百度作为营收支柱的搜索业务正遭遇蚕食。11月的三季度财报显示,包含搜索广告在内的在线营销收入达153亿元,同比减少18%,录得连续六个季度的下滑。广告业务的疲软也拖累百度核心收入同比减少7%。在财报中,百度首次披露了AI原生营销服务的情况,称其正成为“传统业务外的第二个增长曲线”,Q3营收同比增长262%至28亿元。
面对竞争,百度一直在积极利用AI改造其传统搜索引擎。截至10月,已有约70%的移动搜索结果页包含AI生成内容。百度还尝试通过智能体和数字人的形式,推进AI搜索的商业化变现。不过在电话会上,移动生态事业群组(MEG)负责人罗戎强调,近期首要任务仍是用户体验,而非短期变现。
目前,多数公司在依靠广告实现AI商业化变现方面仍保持谨慎。腾讯首席战略官James Mitchell在一年前的业绩电话会上曾表示,旗下的元宝不会嵌入商业搜索结果,当前重点是让元宝对用户尽可能有吸引力,不会过早地进行变现。OpenAI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一度表态称,会将广告视为ChatGPT盈利的“最后手段”。OpenAI虽然不排除引入广告的可能,但强调需要“非常谨慎且有品味地”进行整合。
鲁扬指出,AI平台不会自己提供GEO服务,在AI回答中暗插付费广告内容,否则会“失去公信力”。他补充到,若AI平台未来引入广告模式,一定会明确标注广告位,与自然推荐结果区分开来。更有可能的商业化路径,是提供链接跳转,或在平台内部形成完整交易闭环。用户通过AI得到推荐后,可以直接完成下单和付款,平台再通过抽佣或与商家分成进行变现。
国内外已有部分AI应用开始初步探索。去年,AI搜索新秀Perplexity在回答旁展示广告,并附上“赞助”标识。本周早些时候,OpenAI在ChatGPT中上线“购物研究”功能,可根据用户需求生成个性化购买推荐,支持跳转至对应零售商网站,未来还可能直接在ChatGPT内完成购买。在国内,字节豆包在回答中会嵌入抖音商城的链接,阿里新亮相的千问App也附上了淘宝、1688、闲鱼等电商平台的购买入口。

图片来源:千问App截图
即便未来AI平台开展大规模商业化变现,GEO服务商们仍有施展空间,可以影响AI生成的自然答案。一些服务商认为,自己与AI平台之间存在对抗关系。因为平台希望采纳真实、客观的信源,而非所谓的“软文”。
“今天对GEO这个赛道是有一些争议的。”鲁扬表示,“大家会觉得GEO会不会影响了大模型的公正性,进而影响用户的最终选择,是否不公平呢?”
鲁扬指出,任何新兴的技术和商业模式,都会有合规与不合规的操作方式。广告自诞生起就存在虚假问题,SEO时代有黑帽、白帽之分,社交媒体运营也出现过水军刷量。
但他强调,AI模型会在迭代中变得越来越聪明,更能准确地分辨信源的真假和优劣。这将促使GEO服务朝价值导向发展,生产优质、真实的内容,因为服务商本身在不断地学习AI平台的推荐逻辑与标准。“在未来这个AI时代,你想去做一些颠倒是非的广告会越来越难,直到有一天不可能。”鲁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