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将对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的行为加大专项整治力度,对问题突出的地方及时开展督导检查,进一步压实地方责任,形成强大震慑。
在生态环境部今天(11月28日)举行的1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司长郭伊均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是一件让人心烦的事,就像个别人不讲究卫生、乱扔垃圾一样,不仅事关全面建设美丽中国,而且若不严厉打击,将会滋生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的黑色利益链,影响社会公平。
近年来,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现象时有发生,今年6月,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启动为期三年的全国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专项整治行动。
郭伊均介绍,专项整治行动以非法倾倒填埋危险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建筑及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和非法拆解报废机电产品及设备等为重点,聚焦城乡结合部、拆迁地块、行政交界等区域和山边、水边、岸边地带,以及河流湖泊、坑塘宕口、矿坑溶洞等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全面开展排查整治。
同时,生态环境部和各地生态环境部门均在官方网站上开设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问题线索征集专栏,同步广泛收集网络媒体报道问题线索,利用卫星遥感开展问题线索排查。截至10月底,仅生态环境部就收到群众反映问题线索395条,获得卫星遥感问题线索1634条,均及时移交地方调查处理。
郭伊均介绍,截至10月底,全国共排查点位(含溶洞)113738个,发现问题14037个,其中涉及建筑垃圾、生活垃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等类别的问题占比分别为47%、27%和11%;已完成整改7433个,清理处置各类固体废物2058.2万吨;排查溶洞57516个,发现问题2411个,其中涉及生活垃圾问题约占93%;已完成整改2400个,清运处置固体废物4.5万吨。办理涉及固体废物行政处罚案件3082件,移送涉嫌犯罪案件338件。
固体废物、重金属污染和新污染物治理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今天给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今年以来,我国历史遗留矿硐矿渣污染治理取得新突破。生态环境部推动陕西省白河县硫铁矿区、湘渝黔“锰三角”等历史遗留矿硐矿渣和山西省十八河尾矿库基本完成整治。
截至10月底,陕西省白河县硫铁矿区污染治理主体工程基本完工,累计封硐213个、处置矿渣175万方,56公里“磺水”河段累计缩短了79%,治理矿区水质断面铁、锰平均浓度较治理前分别下降99%和87%。
湘渝黔“锰三角”电解锰企业已由24家优化压减至3家,产能由59万吨降至18万吨,62座锰渣场中,59座已完成治理。豫鄂陕3省开展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历史遗留矿山污染治理,累计封堵矿硐1153个,治理废渣约841万方。
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危险废物集中利用处置能力约2.2亿吨/年,较2020年提升59%,超过危险废物产生量。医疗废物处置能力达到300万吨/年,较2020年提升64%,医疗废物实现100%安全处置。截至2025年11月17日,全国纳入环境监管的尾矿库有6430座,完成汛期尾矿库污染隐患排查5842座。长江经济带排查发现污染隐患的1805座尾矿库已完成治理1712座,整改率约95%;黄河流域排查发现污染隐患的398座尾矿库已完成治理384座,整改率约96%。
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上述资料介绍,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治理体系和环境风险防控能力与当前形势任务要求、与人民群众对全面建设美丽中国的期待还存在不小差距。比如,固体废物与新污染物治理仍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考核等手段,部门之间数据不共享。尚未建立工业固体废物全链条有效监管体系,无法有效堵住非法倾倒处置的漏洞。
此外,新污染物治理基础薄弱,缺乏本土化参数、企业排放标准、绿色替代产品和协同治理技术。治理支持政策不足。建筑垃圾、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规模化回填、充填仍面临选址难等问题,固体废物与新污染物治理无财政资金支持、治理资金缺口大。
郭伊均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进一步加大督导力度,动态调度各地专项整治进展,及时通报工作不到位、问题较多的地方。紧盯问题整改不放松,对问题突出的地方及时开展督导检查。以卫星遥感随机抽查和群众反映、媒体曝光、执法督察等发现问题为依据,建立反映各地专项整治成效的考核评价指标,压实地方责任,倒逼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看住自己的门、盯住自己的人”,杜绝在家门口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