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见习记者郭莎广州报道
在2025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大会现场,深圳洛克特视效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创始人聂华军被一众记者团团围住。
这一幕,无疑是今年影视科技赛道火热程度的写照。洛克特参与CG特效制作的现象级电影《哪吒2》斩获约158亿元票房,带动衍生品总销售额突破1000亿元,印证了优质数字IP的商业潜力,以及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产业爆发力。
在11月27日举办的2025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大会影视科技路演专场活动上,汇集了多家代表性企业和投资机构,共探影视科技的新方向。
AI创作与IP开发,几乎是每个项目路演嘉宾都提到的关键词。投资人则关心的是,项目、产品如何吸引年轻人关注,以及如何实现商业变现。
这背后其实就是影视科技产业的发展方向。AI融入到影视创作全流程,让微短剧、漫剧等每月新作几百部,还是让“每个人都能创作”的一站式工具。IP开发,则正从单一创作向文旅融合、衍生品开发、区域品牌赋能等延伸,实现价值最大化。
AI赋能影视创作
截至2024年底,中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人,占网民总数近60%,微短剧已与长视频、院线电影形成“三足鼎立”格局,成为中国三大主流视听支柱。
“微短剧充满了很多故事和传说。”映宇宙集团执行总裁夏晓晖在主题分享时感叹。
AI正在为这个行业增添更多传奇。当前,AI已深度渗透短剧全链路,覆盖题材选择、剧本创作,到后期的剪辑、场景搭建乃至推广投放等流程。
随着AIGC的成熟,今年最大惊喜是,动漫短剧正处于井喷式发展的态势。这也是AI技术广泛应用后,首个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的视频业态。2025年1-8月,动画微短剧上线数量持续走高,各平台累计上线2902部。
上海福煦影视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曾培育《完美世界》《画江湖之不良人》《三国杀》等知名动画项目,该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袁峰表示,动画影视行业对技术具有高度依赖性。他介绍,过去动漫创作周期长达20个月以上,如今随着AI技术在二次元领域的深入应用,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升,能创作更多的作品。
AIGC短剧成为福煦的主营项目之一,通过AIGC赋能动漫制作各个环节,可以提高制作效率和质量,降低制作成本,实现各种风格的内容产出。
“福煦作为一家老牌动画制作公司,不会排斥或滞后于技术,而是更具前瞻性地去拥抱技术。”袁峰表示,通过AI技术的辅助,公司毛利率和净利润提升显著,3年内毛利率有望从21%提升至35%,净利润有望从3%提升至15%。
夏晓晖预测,未来围绕短剧产业多个链条,Al Agent(能独立完成任务的数字代理人)将加快落地,预测会有现象级产品工具脱颖而出,成为微短剧、互动影视、虚拟制作等新兴领域的增长主力。
技术的演进也带来创作门槛的降低,使创作走向普惠化。
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参与内容创作,推动形成大规模、高质量、可持续的用户创作生态。杭州炎炎界墨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发起人李昕认为,未来将是“UGC+AIGC+创作者”的生态。该公司打造一站式AI生成平台,涵盖从海报设计、素材生成到视频制作乃至全流程制片环节,稳定支撑规模化内容输出。
“对于普通创作者而言,比如一位清洁工阿姨在进行简单创作时,只需将所需内容拖拽进系统并点击,即可自动生成作品。”煋玥传媒(广州)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陈藜藜希望,为用户提供一个更为简洁的AI操作界面,简化复杂的生产流程,从而激发更多创意的涌现。
AI为内容供给创造了巨大机遇,人人都能用音乐或影像表达创意,成本降低至几十元,回报可高达数百元,十倍以上的投资回报。但数字内容的爆发式增长,对版权确认、内容分发和商业变现提出了更高要求。
“明确版权归属和透明收益分配,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持续动力。”阜博集团高级副总裁龚佳俊强调,市场亟需建立“数字内容领域的淘宝/拼多多”式的新型基础设施平台,以应对海量内容的确权、分发和变现需求。
优质IP是护城河
无论包括AI与Web3在内的创新技术如何演进,优质内容始终才是价值基石。在这一背景下,好的IP正日益成为影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广州欢乐时光影业集团公司注意到年轻观众对经典影片的回溯趋势,认为经过时间检验的作品具有持久魅力,能够跨越时代持续吸引新一代观众。基于这一洞察,公司正计划开发《英雄本色》《纵横四海》《喋血双雄》等经典IP的系列剧集。
该公司投资制作中心负责人郑越表示:“我们以打造头部内容为目标,在保护自有IP价值的同时追求更高回报。公司将优质IP视为内容护城河,注重挖掘经过市场验证的IP在多领域的开发潜力。”
深圳洛克特视效科技有限公司的经验印证了IP的商业价值。其参与的《哪吒2》获得158亿元票房,成为现象级爆款,并带动衍生品总销售额突破约1000亿元。
“以数字IP为核心的文旅项目,将成为激活城市发展潜力的关键。”该公司创始人聂华军指出,目前城市文旅存在的核心问题,在于同质化严重、缺乏差异化定位,同时文化挖掘浅层化,仅停留在视觉符号,如汉服、古建筑,未触及深层精神内核。此外,技术与内容割裂,沉浸式体验“有形无神”。
这背后,缺的是将当地文化具象化的IP符号。
聂华军分享了超级数字IP的开发运营逻辑,首先得系统梳理城市文化符号(历史、非遗、地标)、产业特质(支柱产业、特色产品)、精神内核(城市性格、民俗底蕴)三大核心资产,结合竞争性分析提炼差异化主题,避免同质化。再融合多元资源,转化为具象化IP形象,通过国潮设计、年轻化表达塑造视觉符号,赋予鲜明人格与身份标签。同时,提前规划IP向文旅、文创、会展等多业态延伸的路径,预留价值转化接口。还要借力AI技术提升IP创作效率与迭代速度,打破传统城市IP刻板印象。
他以湖南麻阳苗族自治县IP“麻阳幸福推广大使”橙龙为例进行介绍,结合麻阳的龙舟文化、冰糖橙产业、长寿文化,打造了这一IP。先依托城市重大活动打造IP“出道”契机,借高流量节点快速建立知名度,后续联动区域发展战略强化IP战略属性。
通过一系列线上线下营销,扩大了IP的知名度,抖音“橙龙”词条破1000万,“麻阳橙龙”词条破130万。橙龙这一IP也实现了变现,通过直播带货、开发数字藏品、虚拟周边,以及推出文创衍生品、打造IP主题打卡点来实现商业化。据了解,橙龙系列周边产品落地麻阳数字文旅体验中心售卖后,7天卖出20000件。
近期,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的十五运会落幕,但随赛事一起出圈的十五运会吉祥物“喜洋洋”与“乐融融”的热度仍然未减,聂华军也关注到这一全运IP。
“对于IP的生命力来说,商业化很重要。‘大湾鸡’已经有了很好的群众基础和资源禀赋,这不是谁都能拥有的,这就是核心内容,不需要刻意去比技术,更重要的是用创意将IP持续运营。”聂华军在会后接受南方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十五运会吉祥物的IP影视化可以考虑系列短剧甚至电影。
在他看来,大湾区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优势,不仅科技产业强,与文化相关的制造业也颇为繁荣,东莞、惠州有近万家玩具工厂,覆盖毛绒、电子乃至AI智能玩具等多个领域,目前公司也在与上下游尝试新联动。
相较于仅专注内容或宣发的城市,大湾区拥有更完整的产业链条——从内容制作、产品开发到周边生产与市场推广,各环节衔接紧密。区域商业氛围活跃,行业开放度高。当前动漫产业正迎来新一轮增长,这正是大湾区可以把握的机会。
聂华军特别赞赏像文投大会的项目路演中业内乐于分享商业模式的心态,这种“不怕被学、欢迎参与”的开放态度,构成了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他建议,未来文化产业的扶持可以更多在人才上,比如为行业之外的人群提供共创机制的政策扶持,一方面能强化原创内容的打造与开发,另一方面能培养更多产业管理人才,让更多创新的商业模式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