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近两年,功效性护肤品产业近年来高速发展,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理性消费观念兴起,使得注重功效和安全性的护肤产品深受青睐。
但不少业内人士也指出,目前皮肤健康产业仍存诸多问题,包括部分产品功效宣称缺乏充分证据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重视程度不足、行业评价标准存在一定差异,以及从皮肤问题诊疗到日常护理的衔接不畅,影响治疗和护理依从性和最终改善效果。
这些市场痛点不仅给消费者和患者带来困扰,也促使皮肤健康行业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转型。
近日,由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顾问刘玮教授引领解读的《2025中国医学护肤临床洞察报告》指出,基于对皮肤生理病理机制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皮肤科医生将医学护肤理念具象到各类皮肤问题/医美场景的全周期管理中,突出功效性护肤品在皮肤疾病和问题的预防辅助治疗和日常维稳的关键性作用。
因此,以皮肤科医生群体的临床洞察为起点,联合医院、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构建覆盖基础研究、靶点筛选、临床验证到科学传播的全链路化妆品开发体系是医研共创的必需要素。唯有各方立足自身优势紧密合作,才能破解市场乱象,推动功效性护肤品行业持续向科学化精准化迈进,最终实现以医学护肤守护全民皮肤健康的目标。
如此,究竟该如何落实?
皮肤健康产业市场空间广阔
过去十年间,国内外陆续发布了多项皮肤健康相关的护肤指南和专家共识覆盖皮肤疾病和皮肤问题的日常管理、皮肤屏障修护、防晒抗衰等多个领域,既反复强调皮肤健康对于整体健康的重要意义,也倡导恪守循证医学原则,秉持科学理性态度开展护肤,充分体现了业内对医学护肤理念的高度重视。
可以说,“从皮肤问题机制出发,构建精准护肤体系,科学维护皮肤健康”已逐渐成为共识,以皮肤医学为基础的护肤观念深入人心。
同时,为了推动医学护肤理念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医院、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持续协同创新,逐步深化产学研医的融合,确保产品功效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和临床高质量证据,打造安全、有效的差异化产品。监管层面也明确要求护肤产品的功效宣称“有据可依”,不能再停留于过度或片面的宣称。这一系列变化也意味着功效性护肤品正逐步从单纯的消费概念,迈向以医学评价为导向的发展阶段。
而在这一过程中,皮肤科医生的认知与角色愈发关键,成为连接皮肤科学、护肤产品与患者/消费者的核心纽带。
上海市皮肤病医院/同济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院长李斌教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皮肤健康产业,实则是当下正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生活水平的提升,皮肤的健康与美丽愈发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重视。无论是皮肤病患者,还是无皮肤病者,都期望能拥有一款适合自己的护肤品。然而,市面上众多护肤品,究竟哪一款适合自己,还需专业医生进行评估。
“当前,上海高度重视美丽健康产业,上海市经信委也发布了关于皮肤化妆品及护肤品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上海市皮肤医院作为该指导意见的参与单位,提出了诸多有益建议,希望有效解决了诸多相关问题。”李斌教授指出,不同人群有着不同的皮肤需求,例如经常熬夜、作息不规律的女性,以及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群。北方地区风沙较大,皮肤受风吹影响明显;四川盆地气候湿润,皮肤保湿条件较好;西藏高原日照强烈,皮肤受日晒影响较大。随着研究的深入,护肤品的研发也日益精细,发展态势良好。
“中国拥有中医药这一伟大宝库,中医药护肤品的发展前景广阔。但目前,中医药护肤品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出现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未来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李斌教授说。
不过,临床需求、市场空间背后也存在一定的市场痛点。
SIA科盟发起人、优麦科技创始人兼CEO常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一方面,当前皮肤健康产业存在消费者痛点。以往,消费者仅着眼于解决单一问题,依据成分与功效进行产品选择;如今,需求已转变为解决整体性问题。
例如,女性消费者不仅关注医美术后与居家护肤的协同,还关注在出现皮肤疾病后,如何通过日常使用护肤品解决保湿问题。这便引出了跨学科问题,涉及医美产品、护肤品、药品,甚至在过去皮肤科领域的口服类产品,如今都在经历显著变革。
“然而,只有在专业场景中,考虑所谓的妆械融合、药械联动,并以医生为核心驱动力,才能为产业提供解决方案,解决当下产业的痛点。”常江说。
如何从“流量故事”转向“科学资产”?
随着皮肤健康产业步入科技驱动新周期,围绕“妆械融合”的趋势,产业价值核心正从“流量故事”转向“科学资产”。新的故事法则下,每一个面向应用场景的科学议题,都正在成为全新的产业发力点。
《2025中国医学护肤临床洞察报告》指出,未来医学护肤领域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趋势:一方面,临床认可度持续提升。功效性护肤品正从“可选项”转变为多种皮肤问题的辅助“标配"随着行业规模迅速增长,预估2026年中国功效性护肤品市场将达到623亿元,复合增长率预计为13.9%;另一方面,细分赛道的应用策略更趋精准化。依据疾病分型、分期及患者年龄、肤质等个体差异制定护肤方案,实现”分病、分型、分阶段的精细管理,以提高针对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与此同时,医研共创持续深化。医生角色从产品使用方延伸至研发参与方和功效评价方,推动产品从设计到验证全面贴合临床需求。专家共同呼吁,建立更透明的合作机制及不良反应数据共享体系以提升产品科学性和可靠性。
此外,行业向循证化、规范化发展。未来建立统一的功效与安全评价标准,补充高质量临床研究与真实世界研究,完善监管体系,推动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SIA科盟发起人、弘盛资本创始合伙人兼董事长蔡仲曦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2024 年,皮肤健康行业于震荡与调整中持续扩容,技术迭代速度明显加快。消费者需求从功效点位转变为长期管理型健康需求,而所有这些变化均指向一个共识:未来行业不再以传统的医研妆械等边界来界定自身,跨界协同将成为产业发展的基本形态。然而,跨界并非仅为形式,必须依靠专业实现连接。
从对产业的观察来看,过去十年,中国皮肤健康产业的发展由变量驱动。互联网裂变模式带来了增量,平台分发改变了传播逻辑,供应链升级催生了新品类。自今年起,行业迈入全新的驱动阶段。用户不再满足于单点功效,而是需要从医学治疗到居家护理的连续性方案;企业不再依赖单一产品实现增长,而是期望具备跨品类、跨场景的系统能力;资本也不再追逐短期热点,而是回归到技术、研发、生态体系本身。
正因如此,跨界不只是一种趋势,更是解决产业结构问题的必要途径。“医学需求需与产品更紧密结合,科研成果要进入市场,品牌需与真实证据联动,服务要形成可复制的模式,而资本则需在这些链路中推动更高效的资源配置。将临床需求提前融入研发,把科研机制引入产品设计,以真实世界证据作为消费者决策依据,正成为越来越多优秀企业的共识。”在蔡仲曦看来,成果转化是跨界的关键环节,从实验室到企业,从企业到市场,再从市场回归科研,这一价值循环既需要平台推动,也需要标准体系建设。科学传播让专业走进大众视野,将正确的知识、方法和产品带给更广泛的用户。
眼下,医学护肤已成为连接临床治疗与日常护理的重要桥梁。在理念提升、技术发展和政策完善的多重推动下,如何让功效性护肤品有望更好地服务于疾病诊疗与皮肤健康管理,提升疗效可持续性,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