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卡光学(天津)有限公司融资负责人杜岩,主办方供图
南方财经记者朱治宣广州报道
11月27日,在2025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大会(广东·广州)文化智造路演专场上,尼卡光学(天津)有限公司融资负责人杜岩以一个精准的比喻定义了公司的位置:“尼卡光学是一个金矿旁边卖铲子的项目。”在AR眼镜市场爆发的前夕,这家专注于微纳体全息技术的公司,正通过解决核心部件的成本与量产难题,成为推动行业普及的关键力量。
体全息在国内并不知名,但技术发展历程已有上百年。“这项技术的核心,是通过在材料内部形成三维结构来操控光,这与当前主流的半导体路径截然不同。”杜岩向现场投资人解释。
杜岩所在的尼卡光学是一家典型的IDM企业(集成器件制造商),从核心材料研发到光学设计平台、曝光设备乃至工艺全部自研,构筑起技术壁垒。目前,公司主攻两条产品线:一是用于AR眼镜的光栅波导片,二是车载AR HUD。
“现在量产产品主要用在AR提示类眼镜里,它的视场角度为30度,光效是1400 nits/lm,是目前业界最高的光效。”杜岩表示,重量仅3.5克的波导片,是AR眼镜能实现轻量化佩戴的关键。而对于车载AR HUD,尼卡的体全息方案则直击现有技术体积庞大、成本高昂的痛点,能做到足够轻薄且成本极低,正成为车厂主攻的方向。
市场爆发的信号已然显现。今年上半年,仅Meta一家便出货了500万台眼镜。“这是一个指数级的增长。”杜岩判断。不过,由于AR眼镜对重量、时尚感和价格有苛刻要求,这也导致核心部件的可量产能力仍存瓶颈。
“体全息的方案最大的优势是价格低,同时良品率高。”相较于半导体路径动辄5—10亿元的投资额,按10万片以上产能算,体全息成本只有前者的1/5。
现场,诸多投资人对杜岩的项目兴趣很高。丰源投资管理合伙人兼COO杨慧婧问到:到底是汽车还是AR眼镜,能率先给企业带来收益?
“眼镜。目前我们已经量产出货。”杜岩的回答干脆。她表示,车规级产品预计产品要到2027年甚至2028年才能真正实现。
当被问及规模化生产是否存在“卡脖子”问题时,杜岩也展现了十足的底气:“材料和设备的所有难点已经攻克,现在的问题是,扩产的速度赶不上订单的速度。”她坦言,本轮融资的主要目的,正是为了建设一个年产百万片的波导片产线,以应对汹涌而来的市场需求。
在杜岩看来,市场对于AR的需求正在爆发,无论是在汽车还是AR眼镜,未来都将是百亿、千亿级的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