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超,在发改委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引发了人形机器人产业界和资本市场的强烈关注。
“随着新兴资本加速入场,我国目前已有超过150家人形机器人企业,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其中半数以上为初创或‘跨行’入局。”李超表示。
“这对鼓励创新来讲是一件好事,但也要注意防范重复度高的产品‘扎堆’上市、研发空间被压缩等风险。”她紧接着说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这是国内政策机构,首次对人形机器人行业提示“风险”。
受此影响,11月27日,A股人形机器人板块有所降温,大量行业个股呈现冲高回落走势。
对此,多位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国家发改委有关领导的置评并非认为行业过热,而是要协调产业资源配置,集中力量扶持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人形机器人企业。
同时,要促进人形机器人在关键产业链环节投入,如人形机器人的“大小脑”,保持协调,快速发展,避免内耗。
从演示到落地
2022年,埃隆·马斯克领着特斯拉擎天柱机器人Optimus按下了人形机器人产业化的按钮。过去三年中,Optimus虽然极少在公开场合互动,但特斯拉仍时不时通过放出演示视频来更新Optimus研发进展。
或许是受到马斯克的启发,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也开始“照方抓药”,通过新品发布和演示视频,来展示自家产品的性能,并试图引起PE/VC的关注。
“在投资界有一种说法,叫做‘Price to Demo’,即通过演示来融资。但这只能证明机器人在展示环节有优势。”沃土湾区人机共生联盟联席主席、中科科创CEO谢勇告诉记者。
《高工人形机器人》主编罗广彦则认为,有关领导提到的“防范重复度高的产品‘扎堆’上市、研发空间被压缩等风险”,并非是提示人形机器人行业整体过热的风险。
“首先要区分人形机器人新品上市,和人形产业链新品上市。”罗广彦表示。
2025年春晚,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的一套手绢舞让公司红遍全球,并彻底打开局面。展会演示,高校二次开发,甚至海内外视频博主开箱试玩,几乎都是宇树科技机器人的身影。
然而,“宇树式”的成功已经很难复制,高校教具和二次研发市场一定程度被宇树公司垄断,其他企业已经较难进入。
“本体的话,现在公布新品的节奏其实不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了。”罗广彦表示,目前人形机器人行业的新品发售节奏处于较为正常的状态。
“冲刺商业化落地,像之前那种卡位、秀肌肉的新品发布战略已经有点过时了,大家的关注点已经在落地上。”罗广彦表示:“行业高速发展势必会有泡沫,销量的话,绝对数量相比去年肯定是暴增,但是大部分应该还是教育展演和数采,大家期待的生产力工具是很少的,我相信明年这个比例会有所改变。”
需要瞄准商业化
优必选CBO谭昊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国家在战略方向上进行调整,对整个行业是好事,可以避免无序发展,人才和投资可以更加集中。”
“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很快,引发大量资本投入无可厚非。此举是国家(有关部门)循序渐进,在大方向正确的情况下对关键节点进行校正。”谭昊表示。
另一方面,谭昊也指出,国内人形机器人确实出现一些较为浮躁的情况。
“人形机器人还是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动辄提百万、千万台,会给不了解行业的股民、投资人有不太好的预期和误读、整个行业需要越来越理性。这也是优必选非常强调场景运用的原因。”谭昊表示。
此前,国际投行高盛在一份针对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核心供应链企业的报告中指出,人形机器人行业仍然处于强预期与弱现实的状态,大量特斯拉机器人核心供应商并未在海外扩建产能,并且也没有明确的量产时间表。
事实上,引领人形机器人行业走向的特斯拉,其新一代Optimus Gen3机器人在定型和产品发布上屡次拖延,合计跳票长达一年,无形中加大了行业浮躁。
有国内专家指出,2026年一季度将成为行业的关键节点,如果特斯拉再度跳票,会对行业发展信心造成打击。
反过来说,如果仅仅凭借外部力量带动,缺乏领头羊精神,中国将无法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形机器人道路。
谢勇则告诉记者,“中国在发展人形机器人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美国其实只是服务业比较发达,而中国从制造业到制造服务业,各行各业门类齐全,体量巨大,且都存在规模效应。”
他表示,当下仍然有很多非演示的公司,能俯下身,扎下根,扎实做产品,做场景。
“从产业逻辑来看,机器人行业的横切面,包括本体、材料、关键部件、具身智能,其价值链的构成确实需要下功夫,形成技术门槛与规模效益,才能促成产业发展。人形机器人需要找到高价值的场景和能够商业化落地的解决方案,并迅速量产,才能带动横切面的产业链实现全面商业化落地。”谢勇表示。
发展需要集中资源
除聚焦落地,避免同质化外,产业从业者和专家也认为,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企业非常重要。
谭昊给了记者一组数据:2025年以来,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的融资总额不到200亿,对于150家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来说,平均一家只有一个多亿。若再刨除头部公司的融资,绝大多数企业的融资是很低的。
融资分散,不利于人形机器人行业集中力量去办大事。
“现在投资过于分散,人形机器人的要素是人工智能或者具身智能,过于强调供应链的优势,可能会丧失黄金的投入节点。”谭昊表示,比如大小脑融合,需要更加汇聚力量去发展,但对比美国人形机器人企业,我们在融资体量上差距较大。
从海外企业融资情况来看,全球知名的通用人形机器人企业 FigureAI,今年9月完成10亿美元融资,投后估值达到390亿元。Apptronik聚焦低成本多用途人形机器人,2025年合计融资也达到10亿美元。仅两家企业融资金额就超过了中国企业全年。
“人形机器人在具身智能领域是最佳形态,如果要构建一个全新的世界模型,人形机器人无疑是最接近人的形态。投资人形机器人毋庸置疑是正确的,但当前的语言大模型并不能帮助人形机器人形成具身智能协同。LLM只是人形机器人单点突破,未来要有更大的模型上的突破才行。”谭昊告诉记者:“优必选有危机感,希望在人工智能,具身智能领域去大量投入。”
“目前人形机器人有两个大方向,一个是通过真实场景或仿真数据去训练机器人的泛化能力;二是寻找足够好的商业化场景,并通过提升性能去满足场景所需。而由于人形机器人是一个高度综合的产业类目,非常考验企业的资源技术整合能力。”谢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