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研报认为,随着头部厂商相继获得亿元级订单,2025年已成为具身智能商业化的关键节点。然而在商业化向规模化落地的进程中,阶段性瓶颈与下游工厂的订单审慎态度依然存在。在OEM、供应链及科技巨头的协同推进下,机器替代人力的效率提升、供应链产能布局及多维技术赋能正加速产业升级,驱动商业模式创新与竞争格局重构。国内具身智能板块总市值已突破3万亿元,伴随国产新势力资本化加速,板块规模有望持续扩张。
全文如下
具身智能机器人|2025商业元年底色兑现,2026量产元年基色明晰:2026年投资策略
随着头部厂商相继获得亿元级订单,2025年已成为具身智能商业化的关键节点。然而在商业化向规模化落地的进程中,阶段性瓶颈与下游工厂的订单审慎态度依然存在。在OEM、供应链及科技巨头的协同推进下,机器替代人力的效率提升、供应链产能布局及多维技术赋能正加速产业升级,驱动商业模式创新与竞争格局重构。国内具身智能板块总市值已突破3万亿元,伴随国产新势力资本化加速,板块规模有望持续扩张。
▍2025年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所取得的实际进展:
1)整机厂:多家头部厂商已获得超亿元订单,应用率先落地于科研教育、文化娱乐及数据采集工厂领域。根据各公司官网,截至2025年11月,优必选及智元机器人分别累计获得超8亿元及超5.2亿元订单,越疆、智平方、松延动力及众擎机器人等厂商亦获得超亿元订单。订单应用场景集中于科教、数据采集、文娱及工业领域。由于当前具身模型尚不完善,跨场景/任务/本体泛化性能较弱,其在工业领域的规模化应用仍待时日。
2)供应链:伴随整机厂商量产临近,供应商正积极布局产能,供应链格局逐步明晰。为配合特斯拉2026年量产计划,中国供应商集中布局泰国等海外产能枢纽。领军企业已启动泰国生产基地建设,覆盖丝杠、轻量化部件等核心环节,确保全球供应响应能力。
3)科技巨头:通过外部投资与内部建设加速多维布局具身智能产业。中国科技巨头分化成两类路径:一类如华为等,对标英伟达模式,聚焦芯片、算力、模型等“基础设施”建设;另一类如美团、京东等,基于外卖、物流等自身业务场景渗透Physical AI。两类企业均通过增强内生发展与拓展外部战略合作构建平台生态。我们认为,能够形成“平台生态+场景落地+用户付费”闭环的企业,有望在具身机器人产业竞争中建立长期优势。
▍2026年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重点方向展望:
1)短期扰动不改长期产业进程,特斯拉预计2026Q1发布Optimus V3,马斯克万亿薪酬激励考核100万台Optimus销量。2025年11月特斯拉年度股东大会上,马斯克的薪酬激励计划获得通过,激励达成目标包括累计100万台人形机器人的交付。在具身智能尚未达到商业化成熟度的阶段,短期量产目标的波动属合理范畴。建议聚焦长期量产路径中的产业边际变化,特别是机器替代人力的实际进展。
2)国产链应重点关注整机厂,港股市场已成为“聚集地”,“新势力”的登陆有望刺激新一轮资本扩容。在“18C章”政策的支持下,优必选、越疆等企业已相继登录港交所。“整机厂第一股”的资本虹吸效应显著。同时,上游供应链企业,如三花智控等也通过“A+H”上市聚焦机器人机遇。2025年,头部整机厂相继完成股改,为登陆资本市场做足准备。我们认为具身智能产业有望迎来千亿元级别市值的整机厂标的。
3)事物发展遵循历史规律,具身智能模型的根本性突破仍取决于数据与算力的规模效应。①Vision-Language-Action(VLA)注重数据样方的构建,模型性能会随着数据规模的提升而显著增强;②视频生成模型是世界模型的核心,随着世界模型进一步提升真实性、长时一致性等能力,其对于算力的需求将持续增强。我们认为率先拥有数据和算力资源的玩家将掌握话语权,看好本土玩家以真实数据为核心资产,实现长期变现。
▍风险因素:
机器人技术进步速度低于预期、应用场景发展潜力低于预期、技术路线变动风险、政策实施力度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风险、法律法规风险、国际地缘政治风险。
▍投资策略:
历史演绎复盘,唯有“变化”是“不变”的主线。截至2025年10月,基于我们挑选的100家企业作为样本,我们预计板块整体市值已超3万亿元。行业分布上,机械/汽车/电子占据主导地位,公司市值占比为26%/22%/22%。板块变化体现三大主线:1)市值规模投资主线从“大市值→小市值→大市值”回归;2)产业进展催生小范围主题型投资;3)国产链崛起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