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的六松现代产业园,安徽赛富乐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的无尘车间内,智能化设备高速运转,工人们正在赶制一批发往海外的订单。今年6月,该公司总投资3亿元的Micro-LED显示芯片和模组项目正式投产。与传统产业项目不同,该项目盈利后,为地方带来的财税收入和相关统计数据将由六安市与上海市松江区共享。
近年来,跨省共建产业园已成为区域协作的重要载体。只不过,省际合作的棋局中,利益始终是合作双方的重要考量。跨省共建园区并非“零和博弈”,如何找到共同利益点,做大蛋糕,不仅事关合作成败,也是双方共同面临的一道必答题。
近日,沪上媒体走进安徽六安,开展沪六媒体合作交流采风活动。回顾六松现代产业园的合作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新的解题思路。
招一个项目,不如建一个机制
六松现代产业园的建设,在上海市和六安市对口合作中应运而生。2022年8月,松江区与六安市金安区签订合作协议,六松现代产业园被确立为省际合作园区并启动建设。两个月后,园区揭牌成立,选址金安经济开发区核心区,紧邻合肥市肥西县,规划范围约15平方公里。
在运营方面,六松现代产业园采用“管委会+公司+基金”的模式。相比传统省际合作园区,这种轻资产的模式便于更快速投入招商引资工作,同时成本更低,也更具想象空间。依托六松产业合作平台,松江区与金安区还联合发起设立“吉六零山海松金基金”,总规模5亿元,目前已投项目5个,投资额6000万元。例如,已经投产的赛富乐斯半导体项目便是通过以投促引从西安引进落地。

今年6月,赛富乐斯半导体项目正式投产。
松江区派驻六安挂职干部、六松现代产业园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健表示,“两地合作就是要谋求共赢,从长远看,为当地招一个项目,不如建一个机制。”六松现代产业园的解法,是探索一套产业转移利益共享机制,以“共享”财税、统计数据等指标,积极推动利益共享机制落地见效,从而破除产业转移的深层次障碍。
不过,机制建设并非一蹴而就。早在去年3月,在金安区召开的长三角一体化专题会,会上就曾提出通过“利益共享”加强两地产业合作的初步构想。但类似的做法并无先例可循,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期间,松江、六安两地相关部门及园区方面进行研究会商,并与上海市、安徽省发改、财政、统计等部门进行多轮沟通汇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初步方案。
今年2月,沪皖两地联合印发《六松现代产业园统计数据分算使用办法(试行)》,正式建立统计数据分算机制。根据对松江方面推荐落地六松现代产业园的企业,5年内六安与松江进行财税分成和统计数据分算,其中松江占比40%。
在丁健看来,利益共享机制在于通过一套精细化的制度设计,破解了产业跨区域转移中“转出地怕流失、承接地招商难”的核心难题,将区域合作从传统的“单向帮扶”转变为基于市场规则的 “互利共赢”。“传统的区域合作多是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单向帮扶。而利益共享机制通过共享发展成果,激励松江区将外溢项目优先推荐到对口合作地区,从‘拉一把’转向‘一起赢’。”丁健说。
其中的关键,在于“财税+统计”的双轮驱动。这一“双分”机制不只是真金白银的财税分享,还将统计数据纳入分算范围。这意味着,松江区推荐落地六安的企业,其经济贡献不仅能反映在六安的报表上,也能体现在松江的经济统计数据中,有利于充分调动项目推出地的积极性。
用“分蛋糕”,促进“做蛋糕”
某种程度上,利益共享机制其实是想用“分蛋糕”来促进“做蛋糕”。上海与六安之间具有良好的产业协作基础,能够共享的项目不少,既可以是产业转出地扩大生产规模的企业外溢,也有先发地区主动将合适的招商引资项目向承接地推荐,从而引导产业梯度有序转移。
该机制实施以来,得到了上海与六安两地的大力支持。例如,松江区政府合作交流办会同六安市发改委在松江专题召开利益共享机制说明会,向松江各街镇、园区及区直单位等详细解读政策。同时,松江区发展改革委定期排摸搜集工业项目外溢转移信息,并与六安积极对接,助力机制真正运转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曼盛包装项目便是松江区主动推荐产业外溢的成果。这一项目由外商独资企业曼盛包装(上海)有限公司投资,是曼盛包装自落户上海松江后在中国的首个扩产项目。据丁健介绍,曼盛包装此前便有扩产需求,考虑到成本、物流等因素,原本计划将部分业务转移到合肥。松江区新桥镇干部在走访企业过程中了解到该信息后,建议企业可以到六安看看。此后,企业在经过多轮考察后,最终决定将扩产项目落地到六松现代产业园。
截至11月25日,六松现代产业园已累计对接各类项目信息100余条,成功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0个,总投资50.38亿元,其中上海项目7个,总投资35.38亿元。近期,有2个上海项目即将签约,总投资16亿元。其中,赛富乐斯半导体、曼盛包装是首批落实利益共享机制的两个项目。除已经投产的赛富乐斯项目外,计划投资1.1亿元的“安徽曼盛年产60000万套塑料包装项目”正在建设中,已进入试生产阶段,预计年内投产。
丁健告诉记者,利益共享机制由政府引导,目的是让产业跨区域转移中的转出地和承接地都有所获益。但在实际操作中,项目最终流向仍取决于企业自身与市场因素。比如,此前有一家企业计划新建智慧舱,松江区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六安并积极对接,但最终因企业自身考虑未能如愿落地。
目前,利益共享机制尚处于探路期,但已跨出破除壁垒的第一步。依托该机制的牵引力,六松现代产业园正加强与松江经开区、部分街镇以及安徽省驻沪办等沟通对接,寻求产业合作机遇,挖掘外溢转移项目信息,扩充纳入共享机制的项目储备。
共享机制更需“双向奔赴”
无论是项目还是机制,最终的落脚点仍在于“人”。从一开始,六松现代产业园的运营团队就由两地共同选派人员组成。其中,松江区分批次选派7名干部到公司任职,金安区选派了4名。作为运营团队最资深的成员,丁健明显感觉到,经过3年的磨合,团队的沟通配合以及与相关部门的衔接等,都愈发顺畅。
在这个过程中,两地的人员交流发挥了关键作用。松江多批次选派干部赴六安挂职,把熟悉企业需求的人放在项目一线,提高了外溢项目信息的捕捉与对接效率。今年开始,每批干部的挂职时间从一年调整为两年。六安也将干部送到松江“拜师学艺”。从2023年4月开始,金安区各地各单位多次赴松江区对口单位学习经验。通过这种双向嵌入的交流方式,两地对彼此产业生态的理解加深,项目落地链条也随之更加顺畅。
运行三年来,六松现代产业园的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蹚出了一条从“对口帮扶”到“利益共享”的跨区域协同发展的新路径。站在新起点上,丁健表示,将探索更多项目通过利益共享机制释放双赢红利,并持续推动机制升级扩面。
一方面,向内延伸,进一步吸引更多主体参与共享项目收益分配,拓展利益共享的覆盖范围与合作深度,尤其要让更多元化的主体共同发现项目、投资项目、运营项目。例如,以既有的利益共享机制为基础,探索项目引荐单位从街镇园区逐步向产业集聚度高、运营能力强的“园中园”延伸,提高外溢转移项目信息的及时性和精准性。
另一方面,向外拓展,利益共享机制的合作层次和范围,也可进一步拓宽和扩大。例如以“六松”模式为端口,这一机制也可向其他具备产业基础的合作帮扶与对口合作区域拓展。此前,金山区与六安市共建六金化工园区,已入驻企业10家、总投资75.1亿元;青浦工业园区与金寨县和霍山县共建“金浦产业园”和“青浦工业园区霍山分园”,已推动园区38家企业与金寨经济开发区开展多项精准合作。
这与六安的想法不谋而合。六安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推深做实六松现代产业园利益共享机制,加强与松江经开区、街镇及其下辖园区等重点单位对接,提高共享机制成果转化。同时,拓宽机制适用范围,推动所有落户六安市的项目应享尽享。
从长远看,产业流动并非“单行道”,探索完善长三角跨区域利益共享机制,还需要更多“双向奔赴”。事实上,产业迁出地和承接地并非固定不变,反过来看,六安也有“走出去”的需求,例如企业在上海等地设立研发、销售或企业总部等,或是地方政府到上海建立“科创飞地”“城市客厅”等。未来,这种自发的要素双向流动或许也可探索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并按照相应规定实施两地财税分成。
对机制而言,当产业的转出地和承接地真正“双向奔赴”,变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方能获得双赢、多赢的共享成果。对于上海与六安的对口合作来说,或许同样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