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堡文化源于明初,数十万中原、江淮将士及眷属屯驻贵州,数百年生息繁衍,江淮文脉与黔山风物碰撞交融,逐渐演化成样态独特的屯堡文化,是古代中原王朝经略西南的生动见证,彰显着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融合的时代价值。
近年来,贵州省紧扣“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目标定位,大力实施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四大文化工程”,通过研究阐释、文艺创作、宣传推广、产业融合等多样化推动,充分发挥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11月9日至10日,由贵州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屯堡·家国六百年”2025屯堡文化大会在贵州省安顺市举行,来自各地的知名文化专家围绕“屯堡文化的历史意义、当代价值与核心内涵”主题作主旨发言。现将发言摘登,以飨读者。
——编者
从屯堡文化认识脚下的土地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钱理群
屯堡文化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它是以儒家伦理为核心价值的。当它落脚于贵州时,又从普通人的生存智慧和民间信仰里吸取了新的思想资源。研究屯堡文化,有助于我们重新体认贵州文化的“开放性”“吸收力”“创新性”三大特性。
吸收外来文化,进行本土性的创新,并不容易。其中的关键,是外来文化如何在“本土”扎下根来。这里有两个关键:一是外来人如何认识脚下土地,一是本地人怎样走出本土,又不脱离脚下土地。在当下这个巨变的时代,关注屯堡文化、重新认识“脚下的土地”,具有世界性的意义与价值。
在我看来,这也是贵州地方文化最迷人之处。2005年,我和一群安顺的学者开始屯堡文化的调查研究。这么多年过去,我们都老了,也可以说,在屯堡文化、贵州文化的哺育下,我们“成熟”了。我们发现了地方文化研究的新天地:要重新研究乡村建设与地方文化研究的关系,以及如何重建乡村教育知识谱系;更重要的是,要从中寻求生命与文化里的“变”与“不变”。面临困惑时,不要忘了从身边的乡土文化资源、“土地里长出来的历史、文化、地理”中,寻求确定性与永恒性。
屯堡文化是一座富矿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员毛佩琦
屯堡始于明初在贵州大规模的开发。屯堡本是一项军事设施,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在政治、经济、民族事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和屯堡的建设,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和地方安定,促进了地方开发和民族融合,体现了古代政治智慧和管理艺术。
屯堡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具体写照,不同民族文化保持了各自的特色又互相包容、和谐发展。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在贵州流传和延续,建筑、服装、戏曲、语言等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历史文化研究的活化石。
贵州屯堡是一项宝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它熔铸中原文化、江南文化与黔中文化于一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
屯堡文化是一座值得深入开掘的富矿,其内容之广阔、内涵之丰富,都足以令人称赏。它的历史经验和文化范式,既独特又具有普遍意义。对贵州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将为当代贵州的发展建设提供借鉴和根据。
挖掘传统智慧弘扬当代价值
复旦大学资深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图书馆馆长葛剑雄
屯堡文化的源头是明代卫所制度。明代卫所制度在全国是普遍的,为什么在贵州形成了屯堡文化呢?其特殊性在于,明初贵州尚未建立完整的行政体系,在贵州设立的卫所兼具军事与行政功能。到了清朝,卫所制度被废除,但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和本土文化相交融,逐步演变形成屯堡文化。
今天探讨屯堡文化,就必然要谈到明代卫所制度,这一制度不仅巩固国防、安定边疆,还维护拓展了湘黔滇通道,延伸了贵州内部的交通网络。此外,卫所制度还促进了民族交融,形成了文化活化石。在贵州,600余年的坚守与融合,让屯堡在适应新环境的同时,也奇迹般地保存了大量明代江淮地区的文化基因,从建筑格局到方言曲艺,都为我们研究明代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活态标本。
对于屯堡文化的研究要全面,对于屯堡文化的推广要有选择。应当挖掘其中体现传统智慧、具有当代价值的部分进行弘扬,同时保持各种文化形态的独特功能。年轻一代应深入村寨,在屯堡文化核心区域沉浸体验,沉下心感受其文化特色。
保护传统,留下新的“屯堡记忆”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华祥
屯堡文化是具有600余年历史的活态遗存。传承和保护屯堡文化,最重要的不仅在于如何保存,更在于如何使其焕发新生。艺术的介入非常重要,许多历史大众是通过书本看到学到的,但屯堡文化更多是以“活态传承”的形式展现,比如生活方式、方言、服饰、建筑、非遗技艺等,其中的服饰、建筑、地戏等元素,都是当代艺术与设计的资源宝库。
安顺屯堡的地戏,是明朝军屯文化的活态遗存。在艺术装置《地戏神将·甲彩昭忠》里,神将的甲胄纹饰、翎羽装束,复刻了当年军屯将士的战服形制。神将是屯堡人对历史的记忆:他们曾身披真实甲胄征战四方。“昭忠”二字,既是对古代忠臣义士的致敬,更是屯堡人对忠勇基因的坚守。让这份跨越600余年的文化遗产,在甲彩流转间,始终珍藏着历史的温度。
屯堡文化需要保护,也需要融入新内容。期待更多国内外优秀艺术家在贵州创作作品,充分利用文化资源,留下新的“屯堡记忆”,更让艺术回归生养我们的大地。
激发年轻人成为屯堡故事的讲述者
厦门大学教授、中国明史学会原会长陈支平
屯堡文化是中华文化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屯堡文化的形成与传承,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布政使司和卫所制度的确立,大量军民迁徙移居到贵州地区。屯堡移民带来的先进技术、文化及商贸活动,推动了当地经济生态与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大量军民迁入、定居贵州后,并没有固守原居住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而是在传播先进生产方式的同时,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与西南各地各民族和谐相处、相互交融,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屯堡文化。这一形成演变历程,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
在屯堡文化等的影响之下,在贵州这片土地上,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正因为如此,屯堡文化不仅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同时又具有极为重要的时代意义。
屯堡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必须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需要兼顾文化内核的坚守与时代活力的注入。我们要激发年轻一代的参与热情,当年轻人自愿成为屯堡故事的讲述者,文化便真正“活”了。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互嵌史”
贵州师范大学教授肖远平
屯堡社会的根源在于明代卫所制度,这一制度为屯堡注入了独特的“基因”,并在客观上塑造了其早期的共同体意识。
明初进入贵州地区的屯堡先民,形成了以“卫”“所”为单位、功能完备的“微缩社会”。通过卫所制度,完成了对人口的“整建制重组”、对资源的“制度性再分配”,以及对社会的“结构性再造”,为后续600余年的文化融合,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与社会基础。
卫所的选址并非随机散落,而是通过精准的地理布点,构成了一张控制交通要道、扼守战略咽喉的军事网络。这既让屯堡之间能够守望相助,形成强大的区域联合体,也使其与周边本土村寨形成了互嵌式的居住格局,由此开启了长达数百年的、与周边各民族“和而不同”的共生关系,为日后黔中地区“多元一体”文化生态的形成奠定了空间基础。
屯堡的历史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互嵌史”。屯堡先民在守护自身文化内核的同时,与周边少数民族在经济上互补、文化上互鉴,共同孕育出黔中地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生态,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生动缩影。
历史研究最重要的是走进历史场景,走进当事人的内心。专家学者从学术角度,帮助大众了解和体验屯堡文化。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屯堡人,以“在场者”的角度去讲述屯堡往事,让文化叙事深入浅出,不断加深大众对屯堡文化的认识。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文史馆原馆长顾久
屯堡文化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个案例,体现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种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理念和方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起着重要作用。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原副校长黄永林
屯堡建筑连接着历史与未来。应进一步深化对屯堡文化遗产的系统挖掘、整体保护、活态传承与创新转化,凝聚传承路径、科学合理规划、应用创新技术,使其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清华大学副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山地城乡规划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周政旭
屯堡文化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科、学术与传播的良性互动与共同推进。要扎根历史、立足当代、面向未来,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贵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艳波
屯堡文化展现了一种建设性的智慧——通过军屯制度实现自我供给,通过文化传播实现民心相通,通过国家治理实现地域整合,这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密码之一。
——安顺学院旅游学院教授、贵州省屯堡研究会原会长吴羽
此次贵州发布了“屯堡·家国六百年”经典游学线路,将贵州17处屯堡文化地标串珠成链,让大众能够真正读懂那段波澜壮阔的迁徙史。打造游学线路、培育文旅消费场景,有助于推动屯堡文化“出圈”。
——中国旅游研究院研究员黄璜
《屯堡·家国六百年》一书充分发挥中国国家地理图片、地图、手绘图文结合的视觉优势,坚持学术深耕与大众普及的双重视野,将一条“横贯贵州高原的屯堡文化之路”和“看明朝到贵州”的文化符号建立起来,让更多人了解屯堡、读懂贵州。
——中国国家地理出版公司总经理、北京地道风物科技有限公司CEO陈沂欢
屯堡文化这块600余年的料,别浪费了,它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有生命力的传承。如今屯堡人的衣食住行中,处处带着传统文化印记,这份传承太难得了。作为自媒体人,我们要积极创作内容精品,将文化体现在有温度的故事里,让世界听得见、看得着、记得住。
——抖音博主“路路观察”谷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