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湖畔,一架多旋翼无人机轻盈升空,穿梭于山城复杂的空域。11月26日,“2025中国向上·向‘新’出发”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了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以下简称“哈工大重研院”)。此刻,这款氢动力无人机的飞行,不仅是技术的展示,更是向新质生产力跃升的生动注脚,亦是重庆布局千亿级低空经济蓝图的缩影。
向新:氢动力填补无人机续航短板
传统锂电池无人机续航不足1小时的桎梏,在哈工大重研院的实验室被彻底打破。
氢动力及低碳能源研究中心内,30余人的研发团队以国家级人才为引领,已申请航空氢动力专利34项,构建起国内最全的氢动力无人机谱系——从弹射固定翼、手抛机到多旋翼、复合翼,数十种型号覆盖全域应用场景。
其核心突破在于两项“硬科技”:
——900Wh/kg燃料电池电堆:能量密度达传统氢燃料电池1.5倍,可在-40极寒与4000米高原稳定运行;
——氢电系统智能控制技术:实现飞控与动力系统毫秒级适配,故障冗余设计保障飞行安全。
今年9月,一场备受瞩目的试飞在陕西宝鸡上演。搭载液氢动力系统的“青鹞-10”多旋翼无人机持续飞行3.5小时,燃料余量仍超40%,预估航时达7小时,刷新国内纪录。
“这验证了液氢在高机动平台的技术可行性。”中心负责人表示。该机型已在南方电网巡检中实战应用,续航是传统锂电无人机的3倍,且适应-30至45温域,巡检效率提升50%以上。
向上:产品矩阵叩开低空经济大门

哈工大重研院深耕低空赛道
除“青鹞-10”旋翼无人机外,在哈工大重研院的成果架上,还有另两款明星机型勾勒出商业化路径。
“青鸥-20”氢动力复合翼无人机,25公斤级载荷实现16小时超长航时,破解边境巡逻、应急通信的部署难题;“青鸥-30B”氢动力复合翼无人机,40公斤级平台集成多类传感器,最大负载8公斤,最大续航9小时,5分钟快速展开,可搭载光谱成像仪、红外成像仪、可见光相机、激光雷达等各种机载设备,适用于高山测绘与灾害监测。
目前,这些产品已落地森林防护、电网巡检、安防巡逻等领域,其背后是研究院的强力支撑——作为哈工大首个综合性地方研究院,它已承担国家级项目200余项,获批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等资质,孵化出重庆清翔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
向未来:重庆的“低空雄心”
两江新区与哈工大于2020年共建该研究院时,便锚定“低空经济”这一新赛道。随着《重庆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出台,氢能储运基础设施、空域管理改革等配套政策持续完善,哈工大重研院正联合陕西同尘和光等企业攻关液氢储供技术,推动氢动力无人机规模化应用。
其所在的两江新区,已集聚20多家低空经济企业,涵盖通航运营、研发制造、空天教育、空天培训、空天金融等多个低空经济领域。
去年9月,《重庆市推动低空空域管理改革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明确提出,重庆将打造“低空经济创新发展之城”。
按此方案,到2027年,重庆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战略支撑和先行先试作用将更加凸显。以北斗应用为支撑的城市空中交通空机一体化管理系统基本建成。新建通航起降点1500个以上,实现低空飞行“乡乡通”。低空飞行应用场景全面覆盖应急救援、物流配送、城市通勤等领域,低空空域利用率进入全国前列,“六大创新”取得阶段性成效。低空飞行器数量年均增长20%以上,飞行架次、飞行时长年均增长25%以上。新增通航制造业投资200亿元以上,低空经济市场主体数量达到1000家,其中制造业类400家、消费运营类600家。
今年6月,重庆发布首批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机会清单和能力清单:力争到2030年底,全市新建各类低空起降设施2500个以上,打造“30分钟应急响应圈”“空中医疗走廊”等全国典型示范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