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27日消息(记者黄昂瑾)近日,关于“史上最严充电宝新规将落地”的报道引发关注。针对报道中提到的《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牵头“新规”制定的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郭楠在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该标准正处于征求意见阶段,预计2026年一季度发布。
就此次标准制定的主要内容、未来影响等,郭楠进行了详细解读。
为何制定“新规”?
郭楠指出,近年来,公共交通领域发生多起移动电源(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充电宝”)起火冒烟事件,尤其是民航领域的相关事件,引发广泛关注。为了更好地保障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提升移动电源产品质量、促进产业升级,按照有关工作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启动了移动电源强制性标准的制定工作。
郭楠表示,之前移动电源没有专门的安全标准,使用的是GB 31241《便携式电子产品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安全技术规范》和GB 4943.1《音视频、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设备第1部分:安全要求》两项通用标准,近年来,随着移动电源产业和技术的发展,对移动电源安全性的评估变得尤为重要,所以针对移动电源的产品特性和产业技术现状,制定了移动电源专用标准。
“新规”有哪些重要内容?
“本标准在电池安全标准GB 31241的基础上,加严和新增了多项电池试验要求。”围绕“新规”的主要内容,郭楠介绍,电池安全是移动电源安全的关键。电池的安全性与电池材料、生产过程密切相关,所以本标准也规定了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电池关键材料的要求,以及生产过程工艺控制要求。
此外,随着不断使用,电池的安全性也可能会下降,所以标准还引入了电池循环老化后的安全测试。移动电源电池管理电路也很重要,它实时监测电池的温度、电压等参数,标准提出了移动电源智能管理要求,增加对电池电压、温度等安全信息监测、存储和读取功能,新增容量(电压)安全优化等功能。
“新规”进展如何?
针对“新规”制定过程及进展,郭楠指出,强制性国家标准《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于2025年9月30日下达立项计划,工业和信息化部作为归口单位,提前组建标准起草组,指导牵头单位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组织行业专家于近期召开了4次讨论会。经过充分的讨论、调研、验证,形成了征求意见稿,于11月中旬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网站上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目前该标准正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希望社会各界支持和协助我们做好移动电源的标准化工作,多多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标准更好的制订。该标准预计2026年一季度发布。”郭楠介绍。
郭楠强调,按照惯例,强制性国家标准发布后的过渡期一般为6至12个月,本标准会根据各方建议选择在合适的过渡期后实施。过渡期内,企业可以选择执行原国家标准,也可以执行新国家标准,按照原标准生产的产品可以在过渡期内继续销售。过渡期后该标准就会正式实施,按照我国现有政策和法规,对于消费者已经购买的移动电源产品,在本标准实施后消费者可以继续持有和使用。
“新规”将带来哪些影响?
郭楠指出,该标准为强制性国家标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第二十五条相关规定,“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服务,不得生产、销售、进口或者提供”。
对于消费者来说,该标准实施后,消费者买到的移动电源理论上都是符合新标准要求的,安全性会更有保障。由于使用了更严要求的电池,移动电源成本可能会略有增加,但是考虑到规模化生产和技术的不断升级也会压缩生产成本,新标准对产品价格的影响有限。
对于企业而言,新标准会促使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安全质量,推动电池材料、生产设备、电池企业、封装企业等整个产业链的技术升级,这对推动移动电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