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2025陆家嘴论坛”启幕之时,上海黄浦江畔定格历史性“握手”。沪港两地签署《沪港国际金融中心协同发展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合作方向,深化金融协同。
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设金融强国”的时代背景下,沪港联动已超越传统“双城记”,意在锻造可与纽约、伦敦比肩的全球金融中心,为国家金融安全嵌入“压舱石”。这对“双子星”将如何共舞,奏响新时代中国金融的最强音?
近日,《国际金融报》记者专访了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肖本华,深度剖析了“十五五”期间沪港协同的战略意义与实践路径。
为何是沪港协同
“打造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题中之义。”肖本华指出,伦敦和纽约长期稳居国际金融中心前两位,仅凭香港或上海单兵作战,难以撼动这一格局。“十五五”期间及今后一段时间,我国要建成可与纽约、伦敦比肩的国际金融中心,就必须发挥香港与上海的协同优势,加强两地国际金融中心的协同发展。
英国智库Z/Yen集团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发布的“第38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GFCI38)”显示,香港和上海虽稳居全球前十,分列第三和第八,但与纽约、伦敦的差距依然显著。肖本华提供的一份对比数据显示,在股票市场市值、国际债券未偿余额、资产管理规模等多个核心指标上,纽约市场均拥有巨大优势。例如,截至2024年6月底,纽约上市公司市值高达69.48万亿美元,而香港和上海分别为3.87万亿美元和6.3万亿美元。
协同发展的另一重迫切性,源于人民币国际化这盘大棋。“强大的货币是金融强国的首要核心要素。”肖本华分析,构建强大的货币体系,是我国从金融大国迈向金融强国、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而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构建强大货币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
肖本华发现,尽管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截至2024年末已位列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但其国际地位与中国经济实力仍不相称。采用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货币国际支付份额数据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各国GDP统计数据,可以计算出2023年底人民币的“货币国际支付覆盖率”(国际支付份额与GDP全球占比的比值)仅0.25,远低于美元的1.82、欧元的1.51、英镑的2.17和日元的0.97。
在此背景下,沪港两大人民币业务枢纽的协同显得尤为关键。上海2024年跨境人民币收支额达29.8万亿元,占全国近半壁江山,是当之无愧的“头雁”;近年来,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蓬勃发展,离岸枢纽作用不断强化,其离岸人民币债务工具发行额已突破万亿大关。
然而,两地亦各有瓶颈:上海受制于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可兑换,香港则受限于离岸人民币资金池总体规模。因此,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仍需进一步夯实沪港协同。
从互联互通到制度链接
回望“十四五”,沪港协同的画卷已徐徐展开:从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到金融基础设施的协同发展。
“‘沪港通’机制的全面升级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肖本华介绍。从2021年科创板股票被纳入沪股通、深股通标的,到2022年ETF产品正式纳入沪港通,再到2023年推动大宗交易纳入互联互通,两地资本市场的“毛细血管”愈发通畅。截至2025年5月,港股通累计净流入已突破4.35万亿港元,南向交易额占香港市场成交额的比例高达22.5%。
与此同时,“债券通”和“互换通”也在不断深化多币种、多产品的交易生态。特别是2023年5月“北向互换通”的正式开通,为境外投资者通过香港与内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参与内地利率互换市场打开了新大门,2025年日均结算金额已升至220亿元人民币。
如果说资本市场的联通是“主动脉”,那么支付体系的协同就是“微循环”的畅通。肖本华介绍,2025年6月上线的“跨境支付通”,实现了香港“转数快”(FPS)与内地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IBPS)的对接,彻底改变了过去跨境支付繁琐、昂贵的局面。
“更具前瞻性的合作体现在数字人民币的跨境应用上。”肖本华强调。据介绍,2023年12月,中银香港与上海黄金交易所合作成功实现全国首笔贵金属跨境交易结算场景下的数字人民币支付交易;2024年5月,香港金融管理局与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合作,扩大数字人民币在香港的试点范围,香港居民可通过“转数快”为数字人民币钱包充值。肖本华表示,这意味着“转数快”与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营运的数字人民币央行端系统的互通,这也是世界首个快速支付系统与央行数字货币系统的连接。
对于《沪港国际金融中心协同发展行动方案》,肖本华概括为四点:深化沪港两地互联互通;协同两地跨境离岸金融服务,合力助力企业“走出去”;推动标准对接和金融创新;优化沪港重点机构协作。他表示,这将推动沪港国际金融中心错位发展、相互赋能,共同提升我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未来机遇与挑战共存
展望“十五五”,肖本华表示,沪港国际金融中心协同发展既面临国家战略、人民币国际化和数字金融带来的巨大机遇,也需正视与国际市场上金融基础设施对接不畅、制度规则差异、市场分割等现实挑战。
“伦敦与纽约这对‘双子星’的轴心发展模式,为沪港金融中心联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肖本华认为,其核心启示在于“共性融合、发挥个性”以及“优势互补”。纽约作为美元核心在岸市场,主导资产供给与定价;伦敦则作为离岸中心,主导外汇交易与产品创新,形成了“纽约创新—伦敦转化”的经典分工模式。
以此为镜,“十五五”沪港协同的总体思路也愈发清晰。肖本华将其概括为四点:服务国家战略、错位竞争与优势互补、发挥上海自贸区及临港新片区的重要支点作用、强化风险防范协同。
他具体阐述道:“‘十五五’时期上海和香港需以金融强国建设、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为引领,立足金融强国战略目标和内在要求,共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共同支撑国家金融安全体系,共同构建服务实体经济和‘一带一路’建设的跨境金融枢纽,构建‘互联互通、互认互信’的协同体系,从彼此分离的功能性‘灯塔’,迈向结构性互补、机制性耦合的战略协同。”
“上海应聚焦‘在岸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依托内地超大规模市场,巩固其人民币资产定价中心和金融基础设施中心地位。香港则要巩固其‘离岸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发挥普通法系与国际规则接轨的优势,打造跨境资本配置与风险管理枢纽。”肖本华表示。
在具体路径上,肖本华提出了六个推进方向:
一是推进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如深化“沪港通”“债券通”,推动REITs等更多创新产品纳入互联互通,并加强大宗商品交易合作,共同提升定价影响力。
二是推动离岸金融与在岸金融联动发展,如协同创新人民币离岸业务,推动“上海自贸离岸债”和“点心债”共同发展,并优化自由贸易账户功能,探索“离岸与在岸账户联动”机制。
三是协同发展跨境金融,如在临港新片区与香港间试点“跨境资金池”双向扩容,支持两地金融机构联合开展跨境银团贷款,并推动跨境财富管理服务升级。
四是协同发展绿色金融,如推动沪港绿色金融标准互认,搭建气候投融资合作平台,依托上海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与香港的国际网络,联合开发跨境碳交易、气候保险等创新产品。
五是推进科技金融与数字金融协同,如支持科技企业实现沪港两地上市,鼓励香港资金通过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投资上海科创企业,并依托“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共同推进数字人民币在贸易领域的跨境支付场景建设。
六是完善保障机制,如建立协同发展领导小组,推进跨境信息共享与风险预警,加强国际金融仲裁与法律服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