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租赁业服务实体经济作用,近日,天津市委金融办印发《天津市建设国际一流国家租赁创新示范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6-2030年)》(简称《方案》),提出到2030年末,全市租赁公司资产规模力争达到2.8万亿元,全力构建配套完善、稳健规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租赁产业发展体系。
《方案》确立了“聚焦产业升级、优化发展生态、创新业务场景、筑牢风险底线”的总体思路,围绕十大核心领域推出28项重点工作举措,全方位推动租赁产业高质量发展。
《方案》明确巩固优势领域、拓展新兴赛道、深化产业协同的业务创新升级路径,将巩固飞机、船舶等租赁优势并设定2030年业务目标,布局算力租赁等新兴领域,拓宽服务场景、发展“租赁+”创新模式,做强专业化经营性租赁。
《方案》构建了“融资+司法+人才+政策”四位一体支撑体系。融资端争取银行业专项融资政策,支持租赁公司通过发行公司债、资产证券化(ABS)、绿色债券等多元方式直接融资,按照有关规定设立租赁资产盘活引导基金;司法端强化金融商事审判协同,完善“专业调解+商事仲裁+司法审判”多元机制,依托天津自贸试验区融资租赁法庭提供专业化司法保障;人才端聚焦核心人才需求,支持开展租赁业人才评选,为合规优质企业提供人才激励与提升便利,同时加强高校租赁专业建设和行业公益培训;政策端则推出外币借款、外币租金收取、租赁物正面清单拓宽等创新举措,探索航空发动机等设备海关异地监管试点。
在业务创新升级方面,将持续巩固飞机、船舶、出口离岸和绿色租赁的比较优势,力争到2030年累计完成3000架飞机、1600艘船舶租赁业务,绿色租赁资产突破6500亿元;重点布局算力租赁、低空经济等领域,打造全国算力租赁高地;拓宽设备更新、重点产业链等服务场景,推动“租赁+产业投资”“租赁+保税维修”等创新模式发展,做强专业化经营性租赁业务。
为打造国际一流产业生态,《方案》提出建设全球飞机租赁中心、国际船舶租赁中心、全球出口离岸租赁中心和绿色租赁高质量发展区“四大中心”,深化跨境租赁业务创新,支持国产高端装备通过租赁方式“走出去”。办好中国航空金融发展(东疆)国际论坛等行业峰会,打造高端智库平台,持续优化“专家+管家”一站式服务,培育租赁产业特色物理载体,吸引优质企业和配套服务机构集聚。
在风险防控与监管效能方面,《方案》提出推进融资租赁公司监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构建多维度风险监测体系,强化央地协同和部门联动,对监管评级良好的融资租赁公司给予增资、股权调整等便利化支持,确保行业稳健规范发展。
下一步,天津市委金融办将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保障、做好宣传推广、严守风险底线等保障措施,推动《方案》各项任务落地见效。支持各有关区和开发区结合实际制定细化措施,形成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高水平建设国际一流国家租赁创新示范区,以金融高质量发展赋能实体经济发展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