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以“智媒赋能园区融合提升价值”为主题的“2025智媒体50人成都会议”在成都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中共成都市委网信办指导,成都传媒集团、成都传媒产业集团主办。
当前,园区正从简单的空间供给者向创新的生态构建者深刻转型。去年10月,成都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明确表示要进一步强化园区在经济发展中的“主战场”作用,以园区“一子落”,带动经济“全盘活”。
作为“2025智媒体50人成都会议”的重头戏之一,在当天下午举行的“园区经济与创新发展”圆桌对话上,上海张江创新学院首席科学家、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张爱平博士与来自多家投资和传媒领域的创新人物,围绕园区如何从“物理空间聚集”跃升为产生“化学反应”的创新生态场展开了深度拆解。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张建摄
运营之谈:不可复制的“成都力”与跨界赋能的“媒体力”
圆桌伊始,主持人张爱平便指出,园区发展已从土地开发的1.0版本进化到产城融合的4.0版本,如何避免陷入“有园无业”的困境,走出一条“有特则灵”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是所有运营者面临的考题。
作为曾经的工业遗存,如今的成都时尚潮流新地标,东郊记忆的“逆袭”数据在现场引发了关注。成都东方正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总裁罗邴文透露,接棒运营四年来,东郊记忆园区产值营收已达100亿元,贡献税收超过6亿元。
亮眼数据的背后,是罗邴文团队一场“反直觉”的运营实验。“在很多文旅(文创)园区追求游客数量增长时,我们甚至‘反对’单纯的游客增量。”罗邴文直言,东郊记忆不追求“来一次就不再来”的打卡式流量,而是深耕复购率高的本地社群,将省外游客占比控制在40%左右。
“我们最大的护城河,是不可复制的‘成都力’。”罗邴文表示,通过“切口要小”的策略,园区精准切入非标商业赛道。在这里,服装店不仅仅是卖衣服,更是成都嘻哈、街舞等时尚文化的转化终端,甚至有潮牌企业已成功拿到欧美大额订单。这种将“成都力”转化为商业闭环的能力,是东郊记忆难以被简单复制的核心。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张建摄
如果说东郊记忆是“成都力”的极致表达,那么广东南方二八九艺术园区则是“媒体力”跨界赋能的样本。
“二八九园区运营面积仅3万平方米,但在9年时间里为集团提供了2亿多元的利润。”广东南方二八九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建明坦言,媒体办园区,品牌是“金钥匙”,但不能只靠这把钥匙。
张建明提出,媒体转型园区运营商必须练就“十八般武艺”,“我们强化多元赋能的能力,在文化、商业以及科技等方面,甚至我们能够敏锐跟踪政策的变动,在政策方面予以赋能。”此外,张建明表示,还将通过优化团队知识结构与强化学习,打造专业化团队。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张建摄
资本新解:为企业找“钉子”,构建“热带雨林”生态
在“企业满园”的愿景下,什么样的园区才能留住高成长的科创企业?圆桌的话题还切入到了更为硬核的资本与技术视角。
“过去创业选园区,看重的是房租和交通。但现在,逻辑全变了。”苏州驰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郭浩然,基于过去八年对1500多家AI企业的观察指出,对于新一代科创企业,房租成本在总成本中的占比正在急剧下降。
“一个AI初创企业,算力成本可能在一开始就远大于人力和房租成本。”郭浩然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我们投了很多AI企业,他们手里拿着有力的‘锤子’(技术),却满世界找‘钉子’(应用场景)。”
他认为,未来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能否成为一个巨大的场景集合体。如果园区能开放办公、生活、娱乐等场景,为企业提供数据反哺和模型训练的“试验田”,这种吸引力将远超传统的租金减免。同时,他建议园区应关注那些具有全球视野的年轻创业者,为他们提供成长的土壤。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张建摄
对于这一点,成都市天府文创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凯深表认同。作为管理着13亿规模“成都科幻与未来产业发展基金”的资深投资人,李凯用“热带雨林”来形容理想的园区生态。
“特色园区需要有内在的生长力和外在的吸引力。而资本在其中,绝不仅仅是给钱。”李凯强调,现代资本应当是“价值发现者”和“资源赋能者”。“在热带雨林里,既要有参天大树(链主企业)做主心骨,也要有灌木丛(高成长企业)和苔藓(初创企业)。资本就是阳光和雨露,通过全产业链的投资布局,让大树和苔藓形成共生关系。”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张建摄
四川旅投漫话世界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米小米分享了“天府国际动漫城”的实战经验。该园区成立仅一年,企业入驻率就达到85%,米小米认为,国企园区在市场化竞争中的优势在于强大的“资源链接力”。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张建摄
“四川很多独特的文旅资源,就像花期不可控的植物,无法简单‘盆栽’移走。”米小米表示,作为省属国企,通过二次元、动漫化的手段,将全省各地的独特资源转化为文创消费品,带到成都来,实现了从资源端到市场端的“化学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