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2025智媒体50人成都会议”盛大启幕。本次会议以“智媒赋能园区融合提升价值”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国学界与业界的百余名代表。在智能技术重塑一切规则的时代,如何为媒体与园区的融合寻找新动能,成为会议的核心关切。
会上,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创新与未来媒体实验平台主任喻国明发表了题为《智能时代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行动路线图》的主旨演讲,并于会后就智能时代主流媒体的转型路径、媒体人的核心竞争力等议题,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专访。
他指出,媒体融合已进入“深水区”,唯有从“端口存在”迈向“生态级嵌入”,成为公共算法的“调停者”,方能破解“越融合越边缘”的困境。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张建摄
诊断困局:主流媒体为何“越融合越边缘”?
“中国主流媒体融合已历十余年,政策持续加码、资源不断投入,但其传播影响力却呈现‘结构性衰退’。”演讲伊始,喻国明便直指痛点。
他展示了一张清晰的“病历”:用户注意力流失、议题设置权弱化、价值引导失效。究其根源,并非内容品质下降,而在于技术制度重构了传播权力——平台算法已成为新的“把关人”,数据、接口、模型成了比内容更稀缺的生产资料。
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喻国明进一步阐释了这种“结构性失位”的深层逻辑,“今天传媒领域发生的最为重要的变化,就是从过去工业化时代那种相对简单的社会联系、市场联系,到了今天已经是生态级的、结构性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似的存在。”
他强调,在这样一个“社会的媒介化”深度演进的时代,传播的底层逻辑已然改变,“互联网造就价值、造就影响力的基本方式,已不是过去通过竞争独占来掌握制高点,它更大程度上是需要在一个网络的重重结构中,以一个节点的连接性来形成自己对相关资源、相关影响力的掌握。”
他认为,连续举办四届的“智媒体50人会议”的价值,正是在于它构成了这个复杂生态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连接节点”。“它实际上是传播生态当中各个主要维度上的机构与人员的一种汇聚式交流。对于把握整体情况和了解建成的复杂性,是一个特别好的平台。”
智媒赋能园区的本质是让媒体成为社会治理“基础设施”
本次会议主题“智媒赋能园区”,与喻国明所倡导的“生态级嵌入”理念高度契合。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这一模式正是主流媒体从“端口存在”迈向“生态级嵌入”的关键步骤。
喻国明分析,在大众传播时代,媒体依靠内容与渠道把控影响力,而今天传播的底层逻辑已发生根本改变:“光靠一个节点,哪怕过去再强大,如果没有连接的规模、质量和整合能力,其能量发挥也是有限的。”
他强调,“做这样的一种连接,需要制度和技术的落地,需要一个平台介质性的东西。园区,就是这样一个把传播的生态各个方面——包括过去的内容生态,也包括今天‘社会的媒介化’进程中在线上建构的社会实践、产业生活——进行汇聚、融合和试点的关键区位。”
在演讲中,他提到了实现“生态级嵌入”的具体路径:在认知层面,要从“工具逻辑”转向“结构逻辑”,明确“内容不再是‘王’,算法与数据才是‘底座’”;在机制层面,要建设统一技术底座,与商业平台建立制度化接口,将媒体嵌入社会治理基础设施;在协作层面,要从“单向输出”转向“系统协同”。
喻国明指出,通过将智能媒体技术融入园区的创新生态、政务服务与生活场景,主流媒体得以从单纯的内容供应商,转型为社会治理解决方案的提供者,从而在平台社会中构建不可替代的新价值。
针对本次会议上展示的每经科技“雨燕传播智能体平台”等智媒创新成果,喻国明评价道:“传播的‘新质生产力’,其核心动能来自于数据、算法和算力的支撑。拥有我们自己的数据中台,拥有我们对于算法本身的介入和参与能力,这实际上是我们的价值观在传播效果实现中最为重要的依托。”
AI是顶尖“乐手”,媒体人须做“指挥家”
在主旨演讲中,喻国明对人与AI的能力作出了根本性界定:在AI时代,“非逻辑、非理性、非功利的创造力”将成为人类智能的核心。生成式AI接管了程式化的智力劳动,而那种赋予作品灵魂与方向的“赋魂之智”,则始终是人类不可替代的疆域。
这引出了一个根本性问题:在技术重塑一切规则的时代,媒体人最不可替代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又该如何构建这种核心竞争力?
在会后的采访中,喻国明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过去我们社会分工,就像乐队里每个人要拉好自己的小提琴、吹好黑管。而今天,这些具体的‘演奏’技艺可能都由AI来完成。人的角色,则转变为乐队的‘指挥’。”他解释说,指挥家不直接演奏乐器,但他决定了乐曲的风格、情绪和强调之处——这些正是AI难以企及的、充满非逻辑和流动性的领域。
基于这一角色转变,喻国明为未来的媒体人勾勒了三大核心素养:
首先是第一性原理的把握能力。“即对于目标本身那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他以星巴克为例,指出其第一性原理并非售卖咖啡,而是“提供白领的生活方式与身份认同”。“未来我们媒体人要按照第一性原理去组合社会事物,为AI定向定位,让AI做出来的事情符合人类的深层要求。”
其次,哲学思维与整体性把握能力。面对生态级的复杂社会,媒体人需要从点、线、面的把握,跃升到结构性、动态性和生态范式的把握,这需要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支撑。
再是人机对话的语言能力。“今天我们要强调的‘外语’,是人机对话的语言能力。”喻国明将这项能力提升到战略高度,指出提问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高质量的提问才能将AI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这是我们今天做媒体人,跟AI打交道的一个基本功。”
他甚至前瞻性地谈及了学术与新闻生产中作者身份的变革,认为未来“AI作为第一作者,人作为通讯作者”的模式或将出现。“通讯作者决定着学术研究的方向、目标、基本路径。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AI擅长的让AI去做,人擅长的让人来做。”
喻国明指出,主流媒体的未来在于从“身份主流”转向“能力主流”。主流媒体必须跳出“内容+渠道”的传统思维茧房,勇敢地闯入“算法+数据+场景”的无人区。通过将媒体能力融入社会治理的各个环节,在算法社会中扮演连接各方、平衡利益的枢纽角色,主流媒体才能重获话语权,完成这场关乎生存的“惊险一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