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刻不容缓。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以上和65岁以上人口占比分别为22.0%和15.6%,相较于5年前的2019年底,分别提升了3.9个和3个百分点。
而根据联合国2024年底预测,在基准条件下,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在2032年底超过20%,在2049年底突破30%的关口。这意味着在未来25年时间内,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提升近15个百分点,届时几乎每3个人中即有1人的年龄超过65岁。
2024年下半年至2025年上半年,为贯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金融监管部门集中出台了多项养老金融政策,从顶层架构和统计制度入手,在养老金金融、养老产业金融和养老服务金融等多个角度明晰了未来我国养老金融的整体发展方向。
在这一背景下,各地也积极展开实践探索。11月27日,在2025中国养老金融与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策略大会上,广州市委金融办副主任邱亿通说,广州具有深厚的金融和养老融合基础,广州地区金融业积极参与支持养老领域发展,是养老金融试点业务种类覆盖最多的城市之一。
邱亿通介绍,今年,广州出台了养老金融12条专项政策,在养老保险体系、金融产品供给、产业融资支持等多方面,推动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基本养老保险方面,上半年,广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885.8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8.6万人,为居民养老筑牢基础保障。
企业年金方面,目前广州已有3015家企业建立企业年金,覆盖51万职工,进一步补充了职工退休后的收入来源。近期广州也落地了首个园区人才年金计划——广州民间金融街人才年金。个人养老金方面,广州是首批个人养老金试点城市之一,截至目前,全市个人养老金开户数、缴存人数、缴存金额都居全国城市前列。
“养老事业服务本地,本地养老产业服务全国。”广州市民政局副局长李锐说,广州在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上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即养老事业的基础巩固阶段。
不过,李锐同时表示,目前在养老事业的实践过程中,依旧存在着金融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机构、企业和个体其实对养老金融的需求是非常大的,但在实际落地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往往找不到适配。”李锐说。
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金融机构局上游及咨询业务负责人何懿伦表示,在银发经济的中端蓝海市场,大量需求未被满足。一是缺乏“高品质、多元化”可满足不同银发群体的供给;二是缺失“中间地带”,市场呈两极分化,要么是昂贵的奢华型供给,要么是低端的基础兜底型供给;三是中端市场客群数量最为庞大、支付能力也较强,但他们真正需要的“高品质服务、精神文化需求、个性化健康管理和财富保值增值”服务是缺失的。
针对上述问题,李锐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推动金融服务从普惠性向普惠精准滴灌转变,能够更有针对性;二是加大对重点产业、热门赛道的支持,比如康养、适老化改造等,金融资金要跟政府资金形成相互叠加;三是提高在医养结合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四是建议金融机构进一步开发适合老年人的健康、意外等保险产品,同时能够适当放宽投保条件,探索提高投保年龄上限等。
邱亿通也表示,希望各金融机构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供给,加大对养老产业发展融资支持,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深化与健康、养老、照顾等服务衔接,增强老年群体金融服务可得性和便利性,同时,打造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养老金融业务场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金融赋能银发经济项目案例,助力具有广州特色的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