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在2025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大会(广东·广州)文化智造路演专场上,世界数字科学院国际首席人工智能官杜兰表示,创业者今天面临一个非常大的压力,就是他们的“护城河”不见了,大模型让之前所有的技术门槛一夜之间消失殆尽。
“AI一天,人间一年。”杜兰将AI领域里程碑的事件密集地串联成一幅令人震撼的画卷,从GPT的横空出世到全球首个达到博士级水平的GPT-5出现;从斯坦福的Mobile ALOHA机器人到Figure 03家务机器人的到来,AI硬科技的进展不断突破。
在AI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杜兰发现在制造业人工智能的满意度竟不到9%。她指出,问题的根源在于大量碎片化场景的个性化适配难题至今未能有效解决,技术的潜力与商业价值之间横亘着一条巨大的鸿沟。
技术的创新才能够带来颠覆性的生产力的创新。杜兰强调,要真正能够用好技术,核心的衡量标准是它能够解决问题。此外,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必须警惕一个误区:“技术用错地方,比不用技术更糟。”关键看企业真实需求,非必要技术要舍,核心功能得留;真正的价值创造,将AI能力精准地注入业务流程,让科技服务真实世界。
面对科技巨头在AI主赛道上的激烈角逐,杜兰为创业者提出了一个极具战略性的建议:“避开大象迁徙的必经之路”。她以英伟达的成功为例,指出在大模型风起云涌的时代,最赚钱的未必是模型开发者,而是像英伟达那样为“掘金者”提供“铲子”的上游企业。因此,机会存在于产业链的上游、下游和众多支流之中,而非与大厂在核心赛道上正面抗衡。
这一战略的落地,需要一种“双手沾泥做苦活、累活”的精神。杜兰坦言:“你只有弯下腰,把各种数据、行业经验和企业家的模型知识进行深度结合,做好每一个应用的积累,才可能真正有竞争力。”
一切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的最终指向,都回归到“人”本身,杜兰认为,所有伟大的科技创新,其终极目标都是为了服务于每一个平凡的人,满足真实世界的核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