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日前新颁布的《信用修复管理办法》中,“轻微失信信息原则上不予公示”的规定引发社会关注。
11月27日下午,在国家发改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现场,国家发改委政研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超就这一新规作出解读。李超介绍,根据信用修复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针对部分轻微失信信息公示导致“过罚不当”等问题,新规明确将失信信息分为“轻微、一般、严重”三类,原则上不再公示轻微失信信息,充分体现宽严相济的原则。
“既要依法惩戒,也要促进改过自新”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李超在发布会现场介绍,在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既要依法发挥失信惩戒的约束作用,也要依托信用修复制度,为失信者提供畅通、公正的救济渠道,促进失信主体主动纠错、改过自新。
据介绍,新规明确将失信信息分为“轻微、一般、严重”三类,原则上不再公示轻微失信信息,也正是基于上述思路作出的制度安排,解决了此前存在的“过罚不当”等问题。
据了解,在现代信用体系中,信用修复制度赋予了失信主体在纠正错误、履行义务后恢复自身信用状态的法定权利,是保障信用主体合法权益的必要制度安排,在规范市场秩序、构建诚信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业界看来,新颁布的《信用修复管理办法》对此前信用惩戒以“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理念作出更新和完善,迈入分类管理、动态修复的新阶段,信用治理不仅更有“精度”,也更具有“温度”。
信用修复统一由“信用中国”网站办理
李超还谈到,在信用修复管理实践中,存在分类标准不一致、部门职责不清晰、修复渠道不通畅等问题,各类信用主体对高效便捷重塑信用的诉求与日俱增。
鉴于此,新规还针对信用修复渠道不统一、办理程序复杂等问题,明确由“信用中国”网站统一接收修复申请,按照“谁认定、谁修复”的原则,推送给失信信息认定单位办理修复,并简化申请材料,缩短办理期限,提高信用修复效率。
同时,针对修复信息共享不及时、不同步等问题,明确由“信用中国”网站与相关部门、地方和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修复信息及时同步更新。
据介绍,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方面,抓紧做好新规正式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南都记者了解到,新规将在2026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届时,符合条件的信用主体,可以向“信用中国”网站申请信用修复。
如何准确界定“轻微失信”的标准将成为实施重点
南都N视频记者关注到,此番新规发布之前,司法系统和地方已就信用惩戒的精细化治理作出相关探索:最高法2025年发布典型案例就强调,要区分“失信”与“失能”,避免将“诚实而不幸”者推入绝境;浙江也在尝试推行失信预警告知制度,给予企业履行宽限期。
有地方发改系统人士就此谈到,新颁布的《办法》出台,特别是其中关于轻微失信信息处理的规定,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迈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从经济发展维度观察,这一政策调整将产生积极的营商环境效应。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许多失信行为往往源于一时疏忽或客观困难。若因此类轻微失信而遭受公示惩戒,不仅会影响企业经营,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新规实施后,经营主体将获得更为宽松的发展空间,这无疑有助于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上述人士还特别谈到,接下来在新规的施行中,如何准确界定“轻微失信”的标准,如何确保不予公示不被滥用,如何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都将是需要持续关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