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林汉垚
随着人口老龄化持续加深,我国养老领域制度体系日益健全,服务供给持续优化,产业生态协同推进。
即将到来的“十五五”时期,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快速提升的关键阶段,养老保障体系亟需适应更庞大的服务需求、应对更复杂的结构变化,而银发经济也在此过程中迎来广阔发展机遇。
国民养老党委书记、总经理黄涛指出,我国养老体系正从“老有所养”向“老有幸福”转型,但供需仍存在结构性错配,需兼顾“有没有”与“好不好”的双重目标。
城市养老水平仍存明显区域、群体差异
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3.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2%,人口老龄化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长期性、关键性变量。
近日,国民养老发布策划《2025中国城市居民养老调研发现》(以下简称《发现》),整合政府统计数据、互联网大数据、专项问卷及微观样本分析,构建“中国城市居民养老指数”评价体系,从养老财富储备、为老服务体系、老年友好环境、银发经济发展四个维度,全面描绘城市居民养老图景。
黄涛表示,国民养老依托“赵钱孙李”自研模型算法及三年多积累的数据与洞察,深入研究居民养老跨期财务规划变化趋势,为相关政策决策提供参考。
目前,老年群体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结构。第五次老年人抽样调查显示,60至70岁的“活力老人”更聚焦享老悦己,追求独立、健康、文娱和社会参与;而80岁以上高龄老人及失能半失能群体,则对生活照料、护理康复等社会化服务的需求更为迫切。
因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司原副司长、一级巡视员郝福庆认为,老龄化将全面而深刻影响经济社会生活,重构中国经济发展版图与社会价值取向。
“大趋势带来大需求,大需求孕育大市场,大市场呼唤大服务,大服务需要大科技,这构成了银发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郝福庆分析,医疗服务、助餐服务、文体娱乐、健康教育、家政服务成为五大核心照料需求。
面对数量庞大、点多面广、需求多样的老年人群体,以丰富多元的产品和服务精准对接其核心需求,可催生出业态丰富、主体多元的银发经济大市场。
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突破67%,城镇常住人口达到9.4亿,城市作为应对老龄化的“主战场”,其养老治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每一位民众的晚年生活质量。但需正视的是,目前我国城市养老水平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和群体差异。
《发现》显示,中国城市养老从“基础覆盖”迈向“质量提升”新阶段,总体仍有提升空间,同时区域梯度明显;养老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显著成效,“养老财富储备”与“银发经济发展”成为城市排名“分水岭”,需构建“制度—服务—产业—环境”协同发展的生态体系,通过政府、市场、社会与个人的共同参与,实现“有备而老、有质而老”的和谐养老愿景。
金融企业需聚焦居民多元养老需求
发展养老金融,是促进中国特色金融和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着力点。
而“十四五”时期,我国居民的金融养老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
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认为,二十年前民众聚焦基本养老保险(第一支柱),而如今,不少人已经开始关注养老第三支柱,关注个人的养老金融储备,反映出养老金融意识的普遍觉醒。
面对多元化养老需求,各方正通过政策支持、制度设计、产品服务创新,构建更全面的养老金融体系。
中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翟庆丰表示,保险资金风险容忍度较低、收益波动性小,这种稳健特质与养老金投资需求高度契合。保险资金多年积累的长期资产管理能力,可向养老金体系输出,为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提供支撑。
孙洁指出,金融企业需回归本原,聚焦居民多元养老需求,推进供给侧改革,将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
中国工商银行养老金融部总经理韩强同样认为,养老金融市场潜力巨大,长辈客群需求不止金融产品,更希望获得更多养老相关信息与服务。
黄涛表示,希望通过研究凝聚共识、赋能行业协同,助力政策制定与资源配置,推动金融机构开发适配民生的养老金融产品,帮助银发经济产业链企业找准服务切入点,共同拓展银发经济新蓝海。
据了解,目前国民养老已推出“赵钱孙李——百姓的养老规划”服务品牌,帮助老百姓科学规划养老,并联合电商平台推出低门槛养老钱包,旨在提升养老金融的普惠性与可及性。此外,国民养老还将依托自身资源禀赋与差异化优势,携手各方助力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