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5年进入倒计时,各大酒店又到了“复盘上年,展望来年”的时候。11月中旬,一家酒店的总经理林杨去集团开完会后,拿到了2026年的营收目标——比2025年多了400万元。在平均房价等三大酒店关键运营指标持续下滑的当下,他还不知道去哪里寻找增量。
原本,今年有两件事被寄望可为酒旅行业带来新增量,分别是“京东酒旅”跨界入局、被称为“滴滴订房”的C2B新模式出现。
但时至今日,酒店从上述事件中获得的收益似乎并不明显。近期,《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了多位酒店业内人士,从结果来看,无论是京东酒旅还是C2B新模式,均还未带来多少新订单。
C2B即消费者出价、酒店接单模式,与现有的酒店提供、消费者选购模式颇为不同。一个名为“惠选订房”的平台,是该模式的代表。2024年9月至今的这一年多时间里,该平台出现在众多城市的高铁站广告屏上。但是,平台创始人马昭德在11月下旬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采访时坦言,该模式目前推广进展不理想。据介绍,平台原计划2025年接入3万家酒店,但目前只接入了不到1万家;平台上每个月有近2万订单,退订率却达到50%。
未来,市场推广、拉新客户都要花钱,这种新模式最终能走多远?
帮酒店甩卖空房,成交价多在80到200元
惠选订房平台自诞生起就在业内备受瞩目,被冠以“酒店界拼多多”的名号,也被类比为“滴滴订房”。这些说法,都是在形容其C2B(消费者出价、酒店接单)模式。在携程、美团等巨头正盛的当下,一个新的闯入者试图用新的游戏规则找到缝隙。
根据惠选订房的官方介绍,公司定位是“AI砍价酒店空房预订平台”,要让消费者对企业反向定价。其通过AI智能定价系统、大数据供需匹配算法,连接价格敏感性用户与存在空置客房的酒店,既为用户提供高性价比的住宿选择,又帮助了酒店高效消化闲置客房资源,同时通过“黑箱定价”机制保障酒店原有价格体系稳定,试图推动传统酒店预订行业从“流量依赖”向“效率驱动”转型。
这种C2B的模式不新鲜。回顾在线旅游平台的发展历程,李嘉诚早年看好并投资的“Priceline”,正是消费者自主定价模式的鼻祖,其后来发展演变为市值超万亿元的Booking Holdings。
如今,惠选订房在中国市场上启动这一模式,正是瞄准了那个长期存在的痛点:酒店——尤其是中高端酒店,在非节假日时段如何将大量的空置房间变现。对于平台如今的成绩,马昭德在采访中却给出了详细却并不乐观的解读。
▃▃▃▃▃
NBD:惠选订房平台自2024年9月上线至今,成效如何?合作酒店数量、每月最新订单量情况怎么样?
马昭德:惠选订房从去年上线到现在有一年多的时间,整体效果是向上发展的。截至10月底,我们合作的酒店差不多有8000家。这些酒店主要属中高端,按照携程的数据,3钻、4钻、5钻酒店的比较多。我们对酒店有些限制,房间低于30间的不要,评分低于4.3分的也不要。
从订单来讲,每个月都呈上升趋势。我们10月份的订单接近2万单,11月估计会突破2万单。有意思的是,“五一”“国庆”等假期并不是我们最好的销售时间,因为酒店都满了。反而在错峰时段,比如国庆假期后的淡季里,人流量变少,整个平台都在降价,我们的订单增长更快。
现在订单(成交价)多在80~200元,这是中高端酒店用经济型的价格在甩卖。因为生意不好做,空着的房间多接一个客人总是好事。不过坦白说,这个成绩还是很不理想的,毕竟几万单经几千家酒店摊下来,一家酒店也没多少单,但相比起初的几百单总是好的,每个月的订单量也都在大幅增长。
NBD:C2B模式,一方面要有足够多的酒店供给,另一方面要有足够多的消费者订单。平台在拓展入驻酒店时,是否会遇到问题?比如说有没有酒店不愿意入驻——因为其他OTA(在线旅游平台)的排他性很明显?
马昭德:确实遇到了问题。首先是OTA的“特牌”酒店,这些是OTA的摇钱树,深度捆绑,基本不会跟我们合作。其次是某些强势品牌,他们要求OTA(所占)市场份额不能超出20%,(这些酒店)要构建自己的闭环生态,所以合作难度大。还有就是国际品牌,像万豪、希尔顿,他们更注重品牌形象,不愿意降价合作。
所以我们(拓展)的重点是单体店和地方性的小连锁酒店,毕竟它们更需要客源。(彼此合作)相当于抱团取暖。我们也在和东呈集团等酒管公司谈直连合作,他们把我们作为“甩卖”空房的通道。
NBD:我注意到会有消费者“叫不到”酒店。目前消费者下单后,一般多久能被接单?无酒店接单的情况是否普遍?原因是什么?
马昭德:我们的流程是用户选定酒店后,AI会给一个建议价格,比如用户出价200元,系统会匹配这个价格以上的酒店,酒店愿意接就接,不愿意就不接。一般8分钟内没接单,订单就自动取消,款项秒退。
无接单的情况确实存在。主要原因有几个:
一是项目比较新,用户信任度不够,尝试性下单后取消的很多。
二是酒店重视度不够,因为我们订单还不多,有些酒店一个月才几个订单,他们就爱理不理。我们的系统现在没有和酒店直连,是靠酒店前台装我们的App或登录网页端来接单,他们忙或者App掉线了,订单就流失了。这是我们下一步要重点解决的。
NBD:目前公司从酒店业界得到的反馈都有哪些?公司跟OTA平台是否有交流?他们的反馈又如何?
马昭德:酒店的反馈分三种:一是很支持很积极的,大概有2000多家;二是不冷不热的;三是觉得平台还早,观望甚至不搭理的。
我们推了一个“锁客分佣”的模式,把酒店利益和平台利益捆绑。酒店前台会引导客人扫描我们的二维码成为用户,以后,这个客人在全国任何一家联盟酒店消费,原推荐酒店都能分到佣金。这让酒店把自己的流量转化成了长期收益,所以很多单体酒店很积极。
我们没和OTA交流过,毕竟体量太小。但我们定位于“携程的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对手。
创业阶段,平台公司的运营资金从哪里来?
正如马昭德所言,酒店业的态度复杂而现实。一方面,对于众多在激烈竞争中渴望客流——特别是渴望淡季客流的单体酒店、地方性连锁品牌而言,惠选订房提供的“甩卖”通道值得尝试。
但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初创平台,其订单量尚未形成规模,用户信任度也需要培养。正如马昭德所说,目前几千家酒店接了几万单的成绩“还是很不理想”。
酒店端的供给搭建尚未成功,消费者的体验差评已经出现:“附近基本找不到酒店”“下了订单很久没有酒店接单”“酒店接单了很久不处理,到店无房可住”。而马昭德也看到了这些差评。
但平台的希望在于其增长曲线。从最初的每月几百单订单,到如今的突破两万单,马昭德认为惠选订房未来会得到更多重视。
尽管马昭德为公司描绘了清晰的生存路径与未来蓝图,但面对用户信任不足、订单取消率高、巨头环伺等现实挑战,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依然无法回避:这家公司能走多远?
▃▃▃▃▃
NBD:公司现在共有多少人?人最多的部门负责做什么?
马昭德:我们公司有60多个员工,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技术团队、招商团队和运营团队,技术人员就占了1/3,我们本质上是个技术公司。我们各城市都有运营商,他们负责签约酒店、教会酒店如何锁客。运营团队则负责教会运营商怎么干活。
NBD:平台上线一年多,项目推进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你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
马昭德:最大的问题还是用户的信任度。用户对我们这种小创业公司有疑虑,担心公司不长久,或者钱结算不了。所以我们现在是T+0结算,酒店离店当天就可以提现。酒店之间也会互相打听合作效果,如果订单不多,就会形成阻力。
NBD:全国多地高铁站都有惠选订房的广告,平台在哪些城市发展得最好?为什么?
马昭德:现在全国200多座城市有我们的服务商和酒店。在广州、佛山、桂林这些旅游业发展得好的城市,订单比较多。在西藏也发展得不错,可能是旅游博主推广得好。
NBD:平台目前可能还没有太多营收?但营销和广告又很多,主要是靠融资吗?未来公司运营资金从哪里来?能保障公司走多远?
马昭德:我们现在是低成本运作,把钱花在刀刃上,不花冤枉钱。我们很多资源都是整合来的,广告用资源置换,或者用股权合作。签约酒店是地区运营商在做,我们把部分收益分给他们。我们推广用户也很精准,比如通过酒店锁客,成本比线上盲目推广低很多。
因为我担任过中国广告协会副会长,有行业积累和资源。有十几座高铁站的广告,我们是按成本价加合理利润和税收谈的,而不是按市场刊例价。我们也有酒业公司在支撑利润。在融资方面,我们和好几个资方在深度接触,但我想等规模更大、估值更高时再融资。我们肯定要走资本市场,也有这个资源储备。
NBD:公司未来一年、三年的计划目标大概是什么样的?
马昭德:我们原计划2025年达到3万家(合作)酒店,现在看来乐观了,到年底先争取达到1万家。在用户方面,我们现在有50多万用户,目标是年底达到100万。
终极目标是占据中国酒店25%到30%的份额——大概10万到15万家,而且主要是中高端酒店。我们计划用5年时间,打造一个酒店联盟。也有想法未来会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