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27 10:39:20 股吧网页版
机构“抄底”跨国药企资产 新投资逻辑下的“战略掘金”
来源:科创板日报

  《科创板日报》11月27日讯(记者史士云)近期,有跨国药企开始出售其部分在华业务,与以往多将资产出售给同行业药企的模式不同,此次的接盘方变成了投资机构。

  此前,有报道称,百时美施贵宝公司(BMS)将其持有的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是中国改革开放后首家中美合资制药企业)的60%股权,连同为中国大陆市场制造的关联产品,一并出售给高瓴资本集团,交易预计于2026年初完成。

  另据《科创板日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日前,拜耳将其旗下抗生素药物Avelox(莫西沙星)的知识产权、品牌所有权及全球商业权益出售给了红杉中国,该交易预计将于2026年第一季度完成。

  而在更早之前,优时比将其华成熟的产品业务打包出售给了康桥资本等两家投资机构。

  这一系列“资本接盘药企资产”的背后,是跨国药企在华投资逻辑悄然转向,还是投资机构的产业布局边界正在持续拓宽,而这一趋势,又是否会引发医药行业更深层次的连锁变局?

  ▌利润被压缩谋求“轻装上阵”

  “随着国家集采、医保控费等政策的常态化推进,跨国药企在华布局的部分成熟业务面临显著的盈利压力,利润空间被持续挤压。这也成为其推动该类资产剥离的关键动因之一。与此同时,本土药企凭借仿制药领域的成本控制优势与深度渠道下沉能力,正在快速瓜分已过专利期原研药的市场份额。”CIC灼识咨询董事总经理刘立鹤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

  医疗战略咨询公司LatitudeHealth创始人赵衡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亦指出:对跨国药企来说,如果业务管线的成本过高导致利润下降,不如出售销售权,实现“轻装上阵”,不失为降本增效、优化资产结构的理性选择。

  以中美上海施贵宝为例,据国家药监局官网信息显示,其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产品涵盖了恩替卡韦片、头孢拉定胶囊、对乙酰氨基酚滴剂、盐酸二甲双胍片等十余个品种,涉及呼吸道疾病、慢性病等多个治疗领域,其中多款为中国家庭的常备药物,也不乏曾名噪一时的大品种。

image

  比如乙肝治疗药物恩替卡韦,商品名为博路定,截至目前,该产品在中国上市已有二十年的时间,其作为首个强效低耐药抗乙肝病毒药物,上市当年便被纳入首部中国慢乙肝防治指南,并迅速打开了国内市场。

  然而,随着该品种被多批次国家药品集采纳入,中选者均为价格大幅下探的国产仿制药(年治疗费用从数千元降至百元级别),原研药博路定的优势尽失,市场份额在仿制药的冲击下持续萎缩,并逐渐退出了主流市场。

  中美上海施贵宝另外一款糖尿病药物盐酸二甲双胍片(商品名:格华止),也因未中标集采导致医院端销售额持续下滑,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弱化。

  拜耳旗下抗生素药物Avelox(莫西沙星)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轨迹也颇具代表性,自2002年登陆中国后,其销售额长期保持稳步增长的辉煌态势,而随着国家药品集采政策的深化推进,这款经典原研药逐渐面临增长挑战。有数据显示,格华止于2021年起全国医院终端销售额持续下滑,当年降幅达28.77%,2023年起,其实体药店销售额同步开启下滑通道,2025年至今降幅已达20%。

  朴拙资本执行合伙人苗天一表示:“通过剥离这些资产,跨国药企可以更好地回笼资金,将资源集中用于引进和研发更具竞争力的创新药(如肿瘤、免疫、代谢疾病领域),并将中国市场更深地融入其全球创新体系。”

  同时,苗天一还提到,随着中国允许外资独资运营,早年为开拓市场而设立的合资企业结构自然成为调整对象,其历史使命已然完成,合资药企逐步退出中国医药行业亦是顺理成章之事。

  在中美上海施贵宝之前,2023年9月,强生宣布将西安杨森更名为 “强生创新制药”,正式终结其合资企业身份;而以芬必得、新康泰克等经典产品闻名的中美史克也于今年6月以16亿元总价被赫力昂全资控股,为近40年的合资历程画上了句号。

  ▌投资机构如何激活成熟资产价值

  近年来,在经济周期性调整、市场环境波动等多重因素交织影响下,一级市场资本机构的投资策略日趋审慎,出手节奏明显放缓。在资本端普遍“收紧钱袋子”的背景下,投资机构为何仍愿意接手跨国药企的非核心资产。

  有二级市场投资人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头部的投资机构早就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财务投资,而是开始以“产业运营商”姿态入局,依托资本优势、强大的渠道资源及产业链整合能力,承接优质成熟资产并进而挖掘增值空间。

  刘立鹤有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其指出,投资机构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一方面,他们对市场有着敏锐的洞察,深谙监管政策导向、医保谈判规则及医疗机构运作逻辑,能够高效开展政企沟通与渠道资源整合;另一方面,其强大的产业链资源协同能力、精细化成本管控水平,叠加更短的决策链条,使其在应对市场动态变化时更具灵活性与主动性。

  正如前述的中美上海施贵宝相关产品和拜耳的莫西沙星,虽受行业政策影响,医院端、零售药店等核心渠道的销售空间被显著压缩,但凭借多年积累的品牌认知度,在非集采市场、私立医院等场景仍有稳定的市场需求,投资机构利用本身强大的市场渠道和营销网络,以更专业化的运作可以重新挖掘这些资产的增量价值。

  谈及资本机构接手后的运作方式,刘立鹤介绍,往往通过两种方式激活价值:要么将其与旗下药企资源优化整合,实现资源互补;要么赋能有成长潜力的Biotech公司,助力其快速获取成熟产能与渠道支持,构建从研发到商业化的闭环生态。

  康桥资本就曾借助其旗下海森生物完成对武田制药五个心血管及代谢领域药品的收购,以“整合运营+成本优化”的模式不仅让海森药业快速获得了成熟的商业化产品与团队,很快成长为区域的龙头药企,也为康桥资本打造成熟基础疾病用药平台提供了关键支撑。

  苗天一谈到,投资机构入局的上述交易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竞争生态:具体而言,市场竞争维度实现结构性升级,过往由跨国药企主导的“产品为王”格局,逐步演变为跨国药企聚焦尖端创新药、投资机构深耕成熟药品市场的差异化竞争态势,双方分别在“前沿创新”与“成熟市场效率”两大维度形成错位竞争。

  同时,产业链专业化分工持续深化,“研发驱动型跨国药企”与“运营驱动型本土平台”的二元格局加速成型,一些投资机构系平台公司,通过整合多家跨国药企的成熟产品矩阵,已成为在特定疾病领域(如慢性病)拥有强大商业化能力的专业化玩家。

  未来,随着跨国药企战略调整的深入,未来会有更多成熟产品或非核心业务被剥离,而资本机构以及本土药企将成为重要的潜在买家。

  ▌聚焦于创新反哺全球业务

  当剥离部分产品或业务成为跨国药企在华战略调整的常态化操作,另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是:中国市场在跨国药企的全球战略布局中,权重究竟是趋于弱化,还是反而持续强化? 从多家跨国药企近两年持续加码在华布局的系列动作来看,答案显然指向后者。需要指出的是,创新药布局更是这一系列战略动作中的重中之重

  近十年来,在中国药监部门一整套政策组合拳的红利释放下,极大推动了中国创新药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从昔日的“仿制跟随”迈向“源头创新”,转型成效显著,并在全球医药创新赛道上强势突围、高举高打,跑出了中国创新药的加速度。

  “中国市场的增长模式早已不同往昔,竞争已变得更为充分,卖掉老业务,投入更多的资金做创新产品,才更契合当前中国市场的行业发展逻辑。”前述二级市场投资人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说道。

  在今年进博会上,深耕并重仓中国市场,成为跨国药械企业们的统一口径。对于他们而言,中国不再是单纯的盈利市场,而是升级为全球产业链的关键枢纽:在这里的投资与布局,不仅是对本土市场的深耕,更能反哺全球业务,助力其在更广阔的国际市场斩获更多增长空间与商业价值。

  相应的,跨国药企正加速战略转型,从传统的“进口产品+本地分销”模式,开始转向“研发本土化、生产本土化、合作本土化”的三位一体全链条布局。

  自今年以来,多家跨国药企接连宣布大额在华投资计划:3月,阿斯利康抛出25亿美元在华投资方案;5月,罗氏宣布投资20.4亿元在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新建生物制药生产基地;10月,赛诺菲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启动总投资额达10亿欧元的胰岛素原料药生产基地项目,强化本土产能布局。与此同时,还有包括礼来、辉瑞等在多家跨国药企在中国设立了创新孵化器或研发中心。

  “曾经,中国是跨国药企倚重的‘重要销售端’,如今,凭借的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市场成长为能与全球医药产业链深度协同、同频共振的新兴研发高地。未来,跨国药企的在华发展将围绕创新药赛道的核心竞争、全球资源的重新调配、本土市场的深度博弈三大维度同步推进。” 前述二级市场投资人说道。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