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 Siu!”在广州酒家,来自英国的马克看着菜单,脱口而出。他笑着对同伴说:“This is the same name as what I ate in Chinatown,London!”近日,《广州市公共场所英文标识译写规范》(2025版)(下称《规范》)正式发布,其中对“叉烧”“云吞”等粤菜名称以及“陶陶居”等老字号采用粤语英译的原则,引起广泛关注,被视为广州本土文化基因在国际化表达中的深度融入。
▍“老广”味道更有国际共鸣
“曾经试过向外国朋友解释‘叉烧’,根据翻译软件上的‘Roast pork with honey glaze’或者‘Chinese BBQ pork’,很长,对方没有什么概念。”广州酒家的服务员李小姐感触颇深,“后来试过用‘Char Siu’表达,外国食客基本秒懂,点单效率高了很多。”
广州老字号“吴财记”面家的主理人吴锦星亦有同感。“我们用普通话的‘Huntun’(‘云吞’普通话)和外国客人交流,他们常常一脸茫然,但几乎都认识‘Wonton(’云吞‘的粤语)’。这个词就是我们的招牌。”早在去年,吴财记已自制了带有“Wonton Noodle”的英文菜单。
这种沟通效率的提升,源于粤菜悠久而成功的“出海史”。粤语文化推广者张弛告诉记者,“像Char Siu(叉烧)、Wonton(云吞)、Dim Sum(点心)这些词,是随着早期粤籍移民走向全球的,它们早已融入英语词汇,成为世界通用的‘饮食密码’。”张弛认为,《规范》采用粤语英译来表达粤菜名称,实际上是对以粤菜、粤语为代表的广府文化的传承。
另一位粤语文化推广者、作家劳震宇说,粤菜是中国多个菜系中最早大规模走向世界的,尤其在北美和东南亚等地十分常见,在外的粤语系移民描述粤菜时习惯性使用粤语,慢慢地粤菜的粤语发音就进入英语体系,比如Siu Mei(烧味)、Yum Cha(饮茶)、Dai Pai Dong(大排档)、Wok(镬)、Ho fun(河粉)、Chow mein(炒面)、Bok choy(白菜)、Choy sum(菜心)......“广府饮食文化在国际上本就很有影响力,这次《规范》把 Char Siu、Wonton 这样的表述保留下来,是一件非常值得肯定的事。”
▍粤菜粤语英译名如同“文化请柬”
记者采访发现,诸如“Dim Sum”(点心)、“Char Siu”(叉烧)、“Wonton”(云吞)等源自粤语发音的英文名称,不仅没有成为交流的障碍,反而成为国际游客感受广州地道饮食文化的第一扇窗,让他们在异国他乡“倍感亲切”。在全球化的今天,粤菜以其独特魅力征服着世界各地的食客。
在广州求学的拉脱维亚留学生Eli分享道,尽管她的家乡没有规模庞大的唐人街,但一些粤菜名称早已随着美食文化的传播而为人所知,且当地使用的叫法与粤语原音高度相似。
当被问及这种命名方式带来的体验时,她认为,保留粤语发音的译名非常便利,且赋予了菜品独特的魅力。她以“Siu Mai”(烧卖)为例,认为与直译为“Steamed Pork Dumpling”相比,前者更能激发她的品尝兴趣。她解释说,直接使用这些音译名,让她感觉更贴近广府文化与方言,“仿佛不用专门学习,就能说上几句粤语”,这种奇妙的参与感是描述性翻译无法给予的。
更重要的是,这些词汇已成为连接游客与本地文化的桥梁。这位留学生动情地描述,当她听到“Dim Sum”时,脑海中浮现的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人声鼎沸的茶楼、冒着热气的小竹笼和亲友共享美味的温馨场景。这让她感觉自己真正触摸到了地道的广州,而不仅仅是一个旁观风景的游客。在她看来,粤语英译名扮演着“文化请柬”的角色,亲切地邀请每一位国际来客,深入体验广州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英文标识渐成餐厅“刚需”,国际客流催生服务升级
新规的背后,是广州日益增长的国际客流。广交会等国际盛事以及近年来实施的扩大部分国家人员免签入境政策,为广州带来了更多全球商旅人士。多家餐厅表示,近年来外宾接待量持续攀升,精准的英文标识已成为服务刚需。
点都德的英文菜单上线已有两年多了。“近年来,到店消费的外国友人数量呈现较为明显的增长,尤其在广交会会期间,外国客人比例持续攀升。一份精准、地道的英文菜单,已从锦上添花的服务升级为不可或缺的必需品。”点都德有关负责人朱女士说。吴财记用上英文菜单,同样是因为外国食客增加,“来自加拿大、英国、马来西亚等地的海外华侨都很多。”不少餐厅表示,精准的英文菜单能让外国朋友无障碍地读懂粤菜餐品,也让服务更为顺畅。
广州餐饮业的国际化服务能力已成为硬性要求,英文菜单从“加分项”变成了“必需品”,有效提升了接待工作效率和客户体验。
“随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客人来广州旅游、生活、贸易,特别是广交会期间到店消费的客人持续增长,广州酒家承担大量的外国客人接待。”广州酒家相关负责人认为,《规范》实现了“文化自信”与“国际表达”的完美结合,让外国客人能无缝对接最纯正的“老广”味道,降低外国食客对菜品的理解门槛,同时,保留了文化根脉,也有利于粤菜的国际传播。
▍观察:于细节处见真章
《广州市公共场所英文标识译写规范》的推行,不仅是翻译标准的规范,更是城市服务能级与国际化软实力的体现。它让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外国宾客,都能凭借熟悉的词汇,轻松叩开广州美食与文化大门。于细节处见真章,这套带着“镬气”和“乡音”的英文标识,正是广州不断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功能建设、塑造开放包容城市气质的一项务实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