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港交所官网披露,有“中年人的泡泡玛特”之称的杭州铜师傅文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铜师傅”),已进一步委任中信里昂证券为整体协调人。此前,铜师傅已向港交所主板更新了招股说明书,招银国际担任独家保荐人。
作为聚焦铜质文创的小众赛道玩家,铜师傅正试图借资本化突破发展瓶颈。
不过,其不仅面临铜质工艺产品市场规模有限的天花板限制,还受困于产品结构单一的难题。从A股创业板折戟到港股两度递表,这家小米系加持的文创企业此次能否成功突围,仍有待市场检验。
雷军青睐有加
铜师傅的上市征程并不算顺利。早在2022年6月,铜师傅就聘请中金公司担任辅导机构,计划登陆深交所创业板。然而经过两年筹备,2024年9月,铜师傅终止了与中金的合作,A 股上市计划正式搁浅。
今年5月9日,铜师傅转而向港交所主板递表,但在11月9日申请失效。仅两天后,公司便再度递表开启了第二次港交所冲刺。
监管层面的关注为铜师傅的上市之路增添了不确定性。创投日报记者梳理发现,中国证监会国际司在今年6月针对其赴港上市备案反馈意见,曾明确要求补充说明多项关键问题,核心聚焦股权代持、外商投资准入、募资用途及股东股权代持的形成原因、演变情况、合法合规性及潜在纠纷风险等。
招股书披露的信息显示,铜师傅的股权变动曾长期处于高频状态,仅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的16个月内,股东之间的股份转让就高达48次,这一数据无疑加剧了监管对其股权稳定性的关注。
尽管上市之路坎坷,铜师傅却受雷军青睐。公开记录显示,截至目前,公司已完成多轮融资,背后集结了小米系顺为资本、天津金米投资,以及复星创富、凯辉基金、海泉基金、国中资本等知名机构。
融资历程显示,2017年5月锦元资产的投资是其首次融资记录,而最后一轮融资发生在2021年8月,金鼎投资、国中资本及复星创富共同注资2亿元完成C轮融资。
小米系的深度参与是铜师傅股权结构中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截至招股书最后可执行日期,创始人俞光持股26.27%,为单一最大股东;顺为资本与小米控股的天津金米分别以13.39%和9.56%的持股比例,位列第二、第三大股东,此外小米的联合创始人黎万强持股0.51%。
这种紧密联系并非偶然——铜师傅创始人俞光作为雷军的忠实粉丝,曾在公开场合多次表达对雷军的推崇及对小米经营模式的认可,甚至效仿“米粉节”在2017年打造了首届“铜粉节”。雷军本人也曾于2017年在其个人公众号文章中评价:“铜师傅是我们整个小米体系之外最像小米的创业企业”。
不过,资本的加持并未带来股份价值的显著提升。招股书显示,2017年5月锦元资产对铜师傅的认购价为24元/股,而2023年5月,老股东欧之富向央视融媒体产业投资基金等机构转让股份的价格为28.07元/股。这意味着历经6年发展,铜师傅的股份增值幅度不足20%,这一表现与资本市场对成长型企业的预期存在差距。
铜质文创产品收入占比超90%
铜师傅的财务数据则呈现出“稳中有忧”的态势。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铜师傅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03亿元、5.06亿元、5.71亿元及3.08亿元,保持小幅增长;毛利率从32.2%稳步提升至35.1%,盈利能力有所优化。
但净利润表现波动明显,同期分别为5693.8万元、4413.1万元、7898.2万元及3024.4万元,其中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较2024年同期下降23.9%,增长压力凸显。
业务结构的“单极依赖”是铜师傅面临的核心挑战。作为公司的核心品类,铜质文创产品(包含铜质摆件和铜雕画)的收入占比长期维持在95%左右——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该品类收入分别为4.8亿元、4.88亿元、5.51亿元及2.93亿元,占总收入比例依次为95.4%、96.3%、96.6%及94.9%。尽管其毛利率从2022年的32.5%增长至2024年的35.2%,但平均售价从363.7元/件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290.4元/件,价格下行压力已开始显现。
更严峻的是,铜质文创所在的细分市场空间有限。招股书披露,国内铜质工艺产品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11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6亿元,尽管2024年至2029年有望保持7.7%的复合年增长率,但预计到2029年市场规模仅为23亿元。在这样的市场格局下,过度依赖单一品类的铜师傅面临明显的增长天花板。
为突破瓶颈,铜师傅尝试拓展产品矩阵,目前已形成铜质文创、塑胶潮玩、银质文创、黄金文创、木质文创五大业务板块,但“第二增长曲线”尚未成型。其中规模最大的塑胶潮玩业务,2022年至2024年收入分别为328.6万元、1330.4万元和1425.2万元,占比最高仅2.6%,且生产多依赖外部制造商,质量管控存在隐患;银质文创收入波动不定,三年占比均不足1%;黄金文创2024年才起步,当年收入127.4万元,占比仅0.2%;木质文创则因贡献微薄已停止生产。
塑胶潮玩本被寄予厚望,但行业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泡泡玛特、布鲁可已成功上市,卡游、52TOYS等企业也在冲刺IPO,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与这些专业玩家相比,铜师傅的铜质产品在重量、价格上存在天然局限性,客群相对狭窄,塑胶潮玩业务的突围难度不小。
渠道方面,铜师傅高度依赖线上平台,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线上销售收入占比均超79%,最高达82%,但线上客单价从2022年的958元持续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556元,降幅明显。线下布局则较为薄弱,截至2025年6月30日,仅运营11家直营店,另有56家经销商运营63家门店,覆盖范围有限。
IP布局上,铜师傅以自研IP为主,2022年以来自研IP SKU收入占比均超90%,“铜葫芦系列”“大圣系列”是核心爆款。公司每年持续推出新SKU,2024年新增自研IP产品528款,但授权IP发展相对滞后,收入贡献有限。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接受创投日报采访时表示,对于铜师傅而言,第二次港股递表是其登陆资本市场的关键机会,但业务结构单一、增长动力不足等问题仍是亟待解决的“拦路虎”。未来,如何打破铜质文创的增长天花板,培育出真正的第二增长曲线,将是铜师傅上市后需要面对的核心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