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全球首个期货交易所综合排名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正式发布。
据悉,该排名是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带领课题组编制,系首次针对期货交易所进行的全方位、综合性、科学性量化评估,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排名囊括了全球16家成立时间较长、具备一定影响力的期货交易所,观测周期为2016年-2025年。
2025年排名结果显示,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CME)、洲际交易所(ICE)、香港交易所集团(HKEX)位列全球前3位。得益于我国大宗商品贸易规模的快速增长,境内商品期货交易所持续保持追赶态势,与全球一流交易所的差距不断缩小,其中上海期货交易所跻身第二梯队前列。聚焦亚太地区(采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商品业务板块,前2位分别为香港交易所集团(含伦敦金属交易所)和上海期货交易所。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全球商品期货交易所行业发展呈现三大鲜明趋势。一是市场规模增长显著。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企业利用衍生品工具管理风险的需求大幅增加。近5年间,全球场内商品期货和期权成交量增长超六成,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0%;境内商品期货和期权成交量增长近一倍,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4%。二是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在全球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趋势下,全球期货交易所聚焦新科技、新能源发展方向,不断创新上市期货产品。上期所上市了境内首个对外开放品种原油期货、首个航运期货品种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以及境内首个具有再生绿色属性的品种铸造铝合金期货。三是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给交易所风险防控能力带来更大挑战。境内期货交易所依托中国特色期货监管制度,有效防范价格大起大落,为全球客户提供了稳定的价格信号,稳健运行优势尤为凸显。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表示,建设世界一流交易所是系统性工程,不仅取决于交易所自身发展水平,还涉及金融体系、经济体系等方方面面因素。张军团队基于经济学理论,自主构建的综合性交易所评价指标体系,填补了国际上该领域缺乏量化评估工具的空白。该评估模型既有一定开创性,又体现了学术性和严谨性,现实指导意义也十分突出。这次是指标体系首次应用,可以不断完善,假以时日,相信会逐步形成交易所竞争力评估的“上海标准”。
五矿发展相关负责人认为,围绕加快建成世界一流交易所的目标,上期所近年来持续完善品种布局,不断修炼内功,在钢铁期货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扎实的进展。目前,上期所钢铁期货交易活跃,市场规模全球领先,螺纹钢期货成交量稳居全球金属商品衍生品首位,热轧卷板期货也位列全球金属衍生品前三,市场持仓量和仓单量屡创新高,期货价格已经成为钢材贸易的重要定价参考。“作为钢铁产业链的参与者,我们切实感受到上期所为提升服务质效所做的努力。特别值得肯定的是,2024年以来,上期所持续推动钢铁期货高质量发展,优化钢铁期货合约规则,提升交易、交割便利性,深化产业服务,切实降低了我们参与期货市场的成本和资金压力。”这位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