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港股持续在高位震荡。11月26日,恒生指数冲高回落收涨0.13%,恒生科技指数涨0.11%。医药股连续第三日反弹,恒瑞医药涨近5%,科技股走势分化。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南向资金已经连续8日净买入港股,但在11月26日,南向资金净抛售港股39.52亿港元。对此,基金经理认为,偶尔出现的净卖出,并不会影响资金不断涌入港股的大趋势,在低估值的吸引之下,资金有望持续买入港股。
资金持续涌入港股ETF
对于11月26日南向资金出现的净卖出,上海一位基金经理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来看,南向资金也偶尔会出现单日净卖出港股的情况,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趋势的反转。近期部分提前布局港股财报行情的资金开始止盈离场或是资金短期震荡的原因。”
实际上,今年以来,南向资金不断抄底港股,累计净买入港股1.38万亿港元,为历年之最。在南向资金推动下,港股资产估值迎来修复,恒生指数年内涨幅接近30%,恒生科技指数年内涨幅超过25%。
相较于其他指标,ETF的资金流向能够更为精准且有力地印证资金对港股的积极买入态度。尤其是在今年下半年港股开启震荡走势之后,ETF资金呈现越跌越买态势,加速净买入港股资产。
短期来看,11月以来,华夏恒生科技ETF和华泰柏瑞恒生科技ETF分别获资金净流入51.56亿元和48.85亿元,广发中证港股通非银行金融主题ETF、华夏恒生互联网科技业ETF、天弘恒生科技ETF和汇添富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本月均获超30亿元资金净流入,它们同时也是资金净买入金额居前的ETF。
拉长时间看,富国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下半年获超350亿元资金净买入,易方达中证香港证券投资主题ETF和广发中证港股通非银行金融主题ETF均获超200亿元资金净买入。港股资产成为被动资金今年下半年的主要买入标的。
资金驱动的深刻变革
显然,2025年港股市场迎来了一场由资金驱动的深刻变革。
从历史视角审视,港股具有独特的“离岸市场”生态。长期以来,公司定价由外资主导,公司估值常因外资对政策风险、地缘博弈的敏感而起伏不定。近年来,尽管内资通过港股通持续净买入港股公司,但外资净流出规模较大,港股公司估值因海外等多种因素遭受压制,内资对港股估值的定价权较为有限。
不过,这一局面在2025年发生了重要转折。一些ETF资金跟踪的板块定价机制正系统性地脱离过往由外资主导的模式,转向南向资金借道ETF驱动的估值体系。富国基金认为,正如弹簧被压得越紧,反弹时越有力,港股也正是在那几年中积蓄了足够的估值势能。今年初,恒生指数市盈率仅约9倍,处于近十年20%的低分位,而恒生科技指数的估值分位更是一度低于7%。这种极致的低估,为后续的估值修复提供了充足空间。随着基本面改善与资金回流,港股迅速从“洼地”崛起,走出了一轮令人瞩目的估值回归行情。
富国基金指出,这一切并非偶然。从基本面看,中国经济持续修复,政策端“人工智能+”、消费补贴等举措频出,为企业盈利改善提供土壤。2025年半年报显示,恒生科技指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9.24%,科技、医药、消费板块展现出强劲的盈利能力。从资金面看,南向资金成为最坚定的抄底力量。外资也在全球经济格局中重新审视中国资产,回流港股市场。
估值吸引力逐步显现
尽管近期港股资产股价出现波动,但是其估值性价比仍吸引了大量资金南下抄底。
恒生前海港股通价值混合基金经理邢程认为,即便短期受到扰动,当前中国经济整体修复且有结构亮点的宏观与市场环境,都更有利于港股,原因是无论提供稳定回报的分红,还是作为结构性机会主线的AI科技、新消费,甚至创新药,港股上市公司结构都相对更具优势。同时,国内有着相对过剩的流动性但又缺乏好的资产,也推动南向资金不断涌入港股。另一方面,邢程认为,后续市场仍要回归企业盈利的修复,企业盈利全面改善的抓手还是财政政策的有效发力和信用周期的逆转向上。
富国基金从估值角度分析,即便经历大幅反弹,港股仍具备性价比。截至目前,恒生指数市盈率约12倍,处于历史54%分位,而纳斯达克指数市盈率高达36倍,分位超过88%。港股尤其是科技板块,仍有补涨预期。从资金面看,美联储降息周期已开启,海外流动性有望持续改善,南向资金买入势头未减,内外资共振的逻辑依然成立。
“目前港股市场估值水平的吸引力在逐步显现。”邢程从长期看,港股有望迎来基本面和估值的双重提振,预计港股业绩在2025年见底后,2026年营收与盈利增速有望显著回升,南向资金有望持续流入。产业层面,邢程认为,AI浪潮的产业趋势持续演绎,具备稀缺性的港股科技板块向上空间或较大,互联网头部企业等估值合理的优质蓝筹有望修复,以互联网科技、医药、新消费为代表的广义成长板块的投资机会仍值得长期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