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期定期存款正悄然从银行“货架”上消失。近期,多家中小银行宣布下架这一长期限、高成本的存款产品,并同步下调各期限存款利率,意在优化负债结构、压降负债成本。
对于习惯“存定期,吃利息”的储户而言,这一变化意味着存款利息正在持续减少。在利率中枢下行、高息产品稀缺的背景下,储户们不得不开始调整资金的配置策略,在收益与流动性之间寻求新的平衡,并探索多元化的资产增值渠道。
五年期定存逐步“退场”
“最近我去银行办理五年期定存业务,发现相关产品已经下架了。”长期选择定期存款获得收益的陈女士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作为一个追求稳健收益的储户,存款产品过去一直是她的首选。
上海证券报记者了解到,近期,多家中小银行密集调整存款产品的利率水平和结构,不仅下架了五年期定期存款产品,还同步下调了各期限利率水平。其中,民营银行和村镇银行的调整更为密集,包括苏商银行、华瑞银行和新安银行等。
例如,内蒙古土右旗蒙银村镇银行表示,综合考虑同业机构利率水平,自2025年11月5日起对定期人民币存款利率进行调整,取消五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同在内蒙古的昆都仑蒙银村镇银行,在其官网最新公布的存款利率表中,五年期定存一栏已为空白,未再列示相关利率。
除中小银行外,国有大行及多家股份制银行,也纷纷收紧长期限存款产品的供给。目前,这些银行的手机银行App中已难觅五年期大额存单的身影,即便偶有展示,也多处于“售罄”或“暂停销售”状态。
不过,上述主流金融机构仍保留着五年期普通定期存款产品。一家国有大行深圳分行的客户经理向上海证券报记者透露,由于当前利率环境的变化,五年期大额存单利率已与普通定期存款基本趋同,导致大额存单利率优势弱化,由此减少了高门槛大额存单供给,同时继续提供低门槛普通定存满足主流储户的需求。
压降成本应对息差收窄
此番中小银行对长期限定存产品的密集调整,体现出在净息差收窄压力之下,银行业正加速推进存款结构优化,着力压降负债成本。
净息差是体现银行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目前,这一指标已降至历史低位,反映出银行业正面临盈利压力。金融监管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42%,与二季度持平。
银行业面临净息差持续收窄的压力,主要受贷款利率下行和存款成本刚性双重影响:一方面,银行业持续让利实体经济,推动贷款端利率稳步下行;另一方面,存款“定期化”趋势延续,负债端成本管控压力上升。
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主动作为,通过负债端成本管控“自救”。作为负债端高成本、长期限的代表之一,五年期定存业务成为银行压降负债成本时瞄准的重要目标。中小银行自身资金实力相对较弱,在净息差压力下,率先下架五年期定存产品以优化负债结构、降低成本。
“取消期限较长的定期存款产品,主要与银行调整负债结构有关。”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李广子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市场利率下行、净息差收窄背景下,中小银行须主动压缩负债结构,减少利息支出,提高盈利能力。
储户可转向多元配置
展望后续,在息差收窄压力之下,存款利率仍有下调的可能性,银行业调整高成本存款产品的趋势或将延续。
谈及存款利率下调的原因,普益标准研究员刘思佳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当前政策端聚焦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央行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节机制加强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引导合理调降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鼓励企业扩大生产投资,同时刺激居民消费。
稳定商业银行净息差也是当前行业工作重心。“由于净息差收窄是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不排除其他类型银行也会采取这一做法,减少长期限定存产品的供应。”李广子说,这并不意味着五年期定存产品会完全退出市场,不同银行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差异化策略。从趋势上看,市场利率中枢预计仍将下行,这也会反映在存款利率变动上。
对储户而言,五年期定存产品逐步“退场”,释放出一大信号:“躺平吃利息”的时代已过去,投资者应转变观念,摒弃单一的存款理财思维,积极优化资产配置结构。“对居民而言,这意味着传统长期高息储蓄模式难以为继,要转向更灵活的多元化理财策略。”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高级分析师艾亚文说。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储户在进行投资时,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多元化资产配置。就存款而言,根据自身对资金的需求合理配置不同期限的存款,从而平衡收益和流动性。为了提高预期收益,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配置基金、银行理财等产品。